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远征兵情系毡帽寨

时间:2023/11/9 作者: 民间文学 热度: 14291
蒋延珍

  在金堂县土桥镇,有一个奇特地名叫“毡帽寨”。说实话,毡帽在四川是稀罕物,突兀地冒出个“毡帽寨”的地名,自然也就另有插曲了。

  却说这寨子本来叫高山寨,寨子里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这家人只有父女两个相依为命,女儿叫杏儿,年方十七,生的眉清目秀,身量苗条。父亲年近花甲,因为他是晚清秀才,整天口中不是“之乎者也”就是“子曰”,还会点雌黄之术,所以大家都笑称他为“曰夫子”。

  前些年杏儿母亲得了痨病,迁延多年后过世,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底子更加衰败,剩下父女俩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好友介绍“曰夫子”到成都一户盐商家教私塾,收入不多,却也能够糊口。

  那时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曰夫子”和好友上街,见到一群爱国青年在号召民众捐款购买飞机,支援空军抗日。这老夫子自幼饱读圣贤书,刚教盐商家的几个娃娃们吟诵了一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孩童们琅琅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旋,“曰夫子”怎熬得住这样一把旺火,立即返回住处取出压箱底的六块银圆和铺盖卷一股脑儿地捐了,那好友都给看傻了。

  不料捐钱之后没几天,“曰夫子”就患了伤寒,病势沉重,又没钱医治,好友也不宽裕,这场病拖了好久还没痊愈,“曰夫子”只好回了高山寨。

  此后“曰夫子”为捐钱买飞机差点因病丢命的事儿便成了左邻右舍嘴里的掌故乐子。

  “曰夫子”从成都回来,家里断了生计,老夫子生性倔,又不肯接受邻里施舍,眼看父女俩就要断顿。

  好在杏儿勤劳能干,从此以后便起早贪黑在土桥沟周边采些草药,每到赶集就和老父背到土桥街头去卖,好歹算挣个半饥半饱。那杏儿怕老爹饿着,把买来的一点儿粮多半给爹爹吃,可怜挺俊的一个姑娘被折磨得面黄肌瘦。

  入冬之后,国军56军某连来到寨子里训练新兵。没几天,连长萧子豪就听说了“曰夫子”的趣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对“曰夫子”捐钱买飞机的行为由衷钦敬。

  一转眼,萧子豪到寨子也有两个多月了,到了这年年底的除夕夜。这天一大早,萧子豪见杏儿姑娘挎着篮子从土桥镇买年货回寨,那篮子用一条白帕捂得严严实实,他迎了上去,笑着要看看杏儿都买了什么年货。杏儿红着脸,捂紧了篮子不让看,他便故意笑说她太小气。杏儿只好让他揭开白帕,只见篮子里装着一碗猪血,一小捧花生米。萧子豪一见就惊呆了,都说这父女俩的日子过得清苦,想不到年夜饭就吃这个。不等他再说什么,杏儿姑娘满眼含泪跑了。

  “家里都苦成这样了,还捐钱买飞机,真是不容易。该死的小日本!”看着杏儿的背影,萧子豪的内心隐隐生疼。

  除夕之夜,兵营里热热闹闹。萧子豪吩咐勤务兵带上一大块腊肉,两条鱼,一袋大米,自己提了一罐老酒,径自往“曰夫子”家而去。

  “萧长官深夜造访,咱一介穷儒,不知有何贵干乎?”“曰夫子”开了条门缝伸出头,见是萧子豪立在门口,便文绉绉地问。

  “高先生,冒昧打扰,晚辈有一文不得其解,想请教一二。”萧子豪以后生求教的姿态说道。

  “何解?”提到学问,“曰夫子”的眼睛顿时一亮。

  “頭戴毡帽上学堂,三味书屋读书郎。午餐梅肉饮黄酒,乘坐乌船回家乡。”萧子豪只好随口说了首家乡的童谣,“敢问先生,三味书屋,不知何为三味?”

  “那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就这三味也。”“曰夫子”不假思索张口就答。

  “先生,可否借一步讨教?”

  “曰夫子”看到萧子豪后面有提着鱼肉大米的勤务兵,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萧长官请进,后面那小哥请回,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这……”萧子豪正在为难,身后又跑来了十几个兵营的弟兄,“曰夫子”呼地关上了门,让客人吃了个闭门羹。

  “怎么回事?”萧子豪忙问弟兄们。

  “报告长官,我们不知道哪一天赴前线抗日杀敌,一去即生死未卜,不知明年的今天身在何处。除夕之夜,弟兄们思念家人,想请高老先生代写家书。”

  “成!好儿郎从军报国,老朽应允!”躲在门后的“曰夫子”呼啦敞开大门,脸涨得通红,转身喊道:“杏儿,准备笔墨!”

  见此情景,萧子豪知道弟兄们的话又把“曰夫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绪给煽起来了,就顺势笑骂道:“几个兔崽子,过年过节‘走人户也不办礼信就来请先生,不懂规矩的东西!好在老子早给你们备好礼信,不然这新兵营的脸就给你们几个丢尽了!”说完他手一挥,大伙儿抱米提肉的一下涌了进去。萧子豪用四川方言说到“曰夫子”家是“走人户”,客人过节带的礼物叫“礼信”,推辞是很不礼貌的事。“曰夫子”愣了半天,也不好再说拒绝的话了。

  “爹爹,人家萧长官来走人户,你就陪陪吧,女儿代您去写。”杏儿姑娘收拾好笔墨说道。

  “杏儿姑娘也会写字?”萧子豪有些惊异。

  “嘿!咱闺女从小就跟我学一手好文笔,能着呢。萧长官请放心吧。”“曰夫子”提起女儿一脸自豪。

  自那以后,兵营士兵不仅爱来高家求写家书,有个头痛脑热的也喜欢找“曰夫子”抓点草药治治,疗效还不错。萧子豪与“曰夫子”一来二去也渐成了忘年之交。“曰夫子”了解到萧子豪本是富裕人家的公子哥,抗战爆发后,他不顾家人阻挠,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让“曰夫子”心里颇为感佩。而萧子豪对“曰夫子”通晓古今的满腹学问也十分敬重,尤其是那中国读书人骨子里透出的刚正不阿的爱国情愫常让他嗟吁不已。有了军人们的帮衬关照,高家父女俩的生活改善了许多,杏儿姑娘的脸上也重现了少女的红晕,越发光彩照人。

  虽说生活宽裕了,可“曰夫子”父女俩依旧每逢赶集要到土桥沟卖草药。一日,本镇的一位满肚子坏水的杜大少见杏儿姑娘模样俊秀,就带人跑到父女俩的药摊前动手动脚调戏杏儿姑娘。那“曰夫子”护女心切,一把推倒了纠缠不休的杜恶少。谁知这一推惹恼了那伙无赖,他们掀了草药摊,对“曰夫子”拳打脚踢。这杜家是土桥沟有钱有势的恶霸,平日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围观众人敢怒不敢言。正当父女俩孤立无助时,恰巧萧子豪路过此地,不由得怒不可遏,冲过去对那伙混蛋痛下狠手,不过片刻工夫,那伙人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个个动弹不得。endprint

  “你仗势欺人!我舅舅是县参议,老子要去告你!”那杜恶少瘫在地上,指着萧子豪大骂。

  “告!老子让你告!你给老子跪下!”说着萧子豪拎起杜恶少的衣领,把他提溜到“曰夫子”的面前,照着屁股就是一脚,顺势将他的两条胳膊向后一别,“咔嚓”就给弄折了骨头。那杜大少杀猪般号叫,只得赔钱认错才算完事。

  萧子豪土桥沟痛打杜恶少的事迅速传开了,人们拍手称快,当然这事也被恶少那当参议的舅舅添油加醋告到了县长刘仲宣那儿。不过被称为“抗日县长”的刘仲宣禀性正直,迅速派人调查,弄清事情原委后不禁勃然大怒。“国难当头,不想着报效国家,还敢替欺压百姓的恶人出头,真不是个东西!”当即就免了那县参议的职,此事才被压了下去。

  1942年春,中国组建远征军开赴缅甸对日作战,萧子豪奉命率新兵营加入远征军,在出征前几天,“曰夫子”父女俩也前来和萧子豪辞行。

  原来“曰夫子”父女俩担心萧子豪走后那杜家恶少找他们报复,准备背井离乡去避祸。与“曰夫子”一家几个月来的朝夕相处,萧子豪与杏儿姑娘的内心早已暗生爱慕,只是萧子豪知道自己是个军人,随时可能为国捐躯,因而一直不敢坦露心迹。今日一见哭成泪人的杏儿姑娘,不觉心如刀绞。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能躲到哪儿去啊。

  万般无奈之际,萧子豪拉起杏儿姑娘,朝“曰夫子”双膝一跪说道:“为了保护二位平安,子豪愿和杏儿姑娘假作拜堂成亲。如果我侥幸平安归来,我们再真正成亲,一起好好过日子。万一不测,杏儿顶着烈士家属的名分,也不会有任何人敢欺侮你们父女。”

  “曰夫子”被感动得老泪纵横,一把拉起萧子豪,“孩子,说什么真假的话!你能卫国杀敌上战场,我们父女又怎么忍心让你担个假新郎的虚名?杏儿,为父做主,你就嫁给萧连长,你可愿意否?”

  杏兒姑娘泪如雨下,斩钉截铁地回答:“爹,我愿意!”

  一旁的萧子豪倒不知所措,搓着手不知道说什么。

  “曰夫子”已经拿过杏儿的手,郑重地放在萧子豪的手里:“贤婿,放心去为国尽忠吧,我们父女俩等着你凯旋归来。说句不吉利的话,即便你战死沙场,我也要让杏儿到你浙江老家去伺奉公公婆婆。”

  此情此景,哪还容得萧子豪再反对。于是,他急忙请当地保长大张旗鼓地正式向“曰夫子”提亲,后又赶到城厢镇县衙请县长刘仲宣当主婚人,以此震慑那杜恶少。刘县长慷然应允。

  萧子豪提亲还不到三天,很快就在寨子的兵营里由县长大人亲自主婚,为萧子豪与杏儿姑娘举行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把“曰夫子”乐得合不拢嘴。

  军情似火,小两口洞房已过,萧子豪带着新兵营的弟兄连夜开拔了。杏儿姑娘挥泪送了夫君一程又一程,萧子豪把离家时母亲亲手缝制的一顶毡帽当信物交给她,说抗战胜利后就来接她回浙江乌镇老家。

  萧子豪带领新兵营归戴安澜将军200师建制作为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杏儿每天苦盼夫君归来,好在如今有了军属这个傲人的身份,那杜恶少哪还敢再欺负她们父母俩。

  当年三月,在著名的同古保卫战中,萧子豪在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可怜的杏儿苦苦等了整整两年,才得到萧子豪在异国他乡阵亡的消息。

  萧子豪是家中独子。抗日战争胜利后,杏儿为了不辜负对丈夫的诺言,带着父亲去了萧子豪的浙江乌镇老家照顾公公婆婆。她没有再嫁人,一直侍奉到二老归西,才回到土桥镇老家颐养天年,这时候“曰夫子”早已作古。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杏儿去世了,随着她葬在墓里的,只有那顶毡帽。她和抗日英雄的爱情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寨子也从此改名为“毡帽寨”。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