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名,可能与古代此地盛产歌舞有很紧密的联系是分不开的。说到古代的胡舞,我们不能不把它和现在新疆的民间舞蹈联系起来,唐代《十部乐》中八部是西域舞蹈,其中三部是来自新疆的,这些胡舞这些千百年来在族群中自然传承,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流传至历了时代的变迁,有些精华慢慢渗透到新疆的各个地域中,形成了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本地域舞蹈。当今的维族民间舞蹈无论是在原生态舞蹈、剧目创作和教学上都继承和沿袭了古代胡舞的这些特点,保持了古代胡舞的异域情调和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无论是维族的木卡姆、赛乃姆节奏型、麦西热普节奏型、那兹而库姆节奏型、手鼓舞等等都是从古代胡舞的节奏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文化与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从历史上看,胡乐胡舞文化发扬光大,得力于国力富强的盛唐时期。唐时的著名三大西域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我们似乎还可以从现如今的新疆舞蹈中找到一些影子。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毯子上。”这种舞蹈今日还可见之于维吾尔民间舞蹈“夏地亚纳”之中。现今的维族女子舞蹈中“转”是最具有特色的舞蹈技巧,它要求舞者在流动中急速旋转,并能戛然而止在舞姿上。旋转闪腰,在转的过程中多用胸腰和后侧腰是此舞姿态转的一大亮点。例如2007年“荷花舞”奖的比赛上获得民间舞金奖的维族女子独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面大量的急速旋转动作令人瞠目结舌,不仅让我们想起唐代描写《胡旋舞》的诗句:“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而《胡腾舞》的一些动作特技为维吾尔、哈萨克居民继承。李端《胡腾儿》中的一句“帐前跪坐本音语”,舞蹈一开始演员先跪下,用本民族语言说几句话;也有的是先痛饮一杯葡萄酒,然后掷杯起舞。这一传统形式在今天新疆维吾尔民间舞蹈中,还可以寻到它的踪迹,一些男子独舞,依然保留着以致礼为先导的特定方式。另外,西域人历来喜纵酒,古代西域许多地区都盛产葡萄酒。《旧唐书》载:龟兹国“饶葡萄酒,富宝至数百石”。胡腾舞用酒来渲染和烘托那一味纵乐的痴情,情绪更为昂扬激奋。还有就是胡腾舞的服饰,和现在流行在新疆一带,头戴珠帽,穿窄长衫,腰系宽带,足穿软靴的民间舞蹈服饰比较,也是极相似的。胡腾舞以其男性的阳刚之美风靡了唐代朝野,成为这一时期西域舞蹈的杰出代表。还有刘言史诗《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有“蹲舞樽前急如鸟”这样的语句,用飞鸟形象比拟曲膝下蹲,步伐急速变换的灵巧舞蹈技能,至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纳孜库姆”还保留着类似的舞蹈动作。
从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我们似乎可以捕捉到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的源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催”。
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中具有: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的风格特点。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则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各族的不同风格乐舞的优点与长处,并且不断与本民族乐舞特点和风俗习惯相结合;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的那些胡舞中所特有的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高超技艺。而且,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举行的“买西热普”就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买西热普”一词,维吾尔语意为“欢聚娱乐”是喜庆节日中,人们欢聚一起即兴歌舞弹唱的活动,活动由年长者主持,进行中还常对诗、猜谜、讲笑话等,乐曲声、歌声起始后,人们互为邀请或自动上场起舞,即兴发挥。好热闹的年轻人常出些洋相逗乐,或表演些“山羊舞”、“鹅舞”之类的小节目活跃气氛。
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独有的艺术表演形式,“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所描写的“胡舞”便是木卡姆舞蹈的前身。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文人诗作,是维吾尔族人民心智的生动表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音乐形态丰富多样,有多种音律,繁复的调式,节拍、节奏和组合形式多样的伴奏乐器,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
在舞蹈界不断的发掘和推动下,以胡舞为前身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开始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走入大众甚至世界的视野,并且以其原汁原味的西域表演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令舞蹈工作者们和非物质文化发掘者们欣喜的是,在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5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京向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颁发中国入选第三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证书,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并且在入选的当年,中国文化部就对中国已经为被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制定了2005年至2014年的保护和传承计划。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保护和传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计划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中国将抓好维吾尔木卡姆的原生态传承,对新疆维吾尔聚居区的木卡姆传承情况进行切实的普查,命名一批健在的木卡姆老艺人,并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扶持;在各地建立10至20个“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培养各种维吾尔木卡姆的接班人。第二,鼓励新疆各级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将维吾尔木卡姆搬上舞台,实施“专业传承”。第三,做好“教育传承”,编写不同层次的普及教材,将维吾尔木卡姆引进专业艺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第四,中国将做好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文本传承”,对相关音、像、图、谱、器及文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同时筹建资料中心、数据库、网站和博物馆。第五,进一步扩大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对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
近几年新疆舞蹈作品的创作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作品在各类大赛中还获得大奖,如群舞《掀起你的盖头来》《远古灯舞》,独舞《送你一支玫瑰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胡腾儿》《走出沙漠的刀郎》《香妃戎装像》等等。这些优秀作品是舞蹈编创人员深入生活创作出了来的。它们大多数以弘扬维族文化精神、刻画典型民族性格为主,以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为主,在内容上涵盖了民族信仰、民俗礼仪、宗教传统等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民族舞蹈的存在仍然重要,舞蹈艺术工作者有责任保护、传承、创造本民族舞蹈艺术,加强本民族舞蹈艺术认同,为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发挥作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