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术良知的表达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22483
王琼华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这是我对朱政东最初的印象。眼前,朱政东又一次给了我刮目相看的机会,这缘于看了他近期创作的《城南追忆》《房子系列》《小巷深处》这三组油画。都说“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在他的油画创作中,我已经看到了一种“大器即成”的兆头。在这几组新作中,朱政东准确把握了时代命题与艺术命题的关系,体现了深度的精神考量、真诚的情感内省、精湛的创作技巧、严谨的造型功底、高超的要素整合手法,充满良知地赋予思想,注入灵魂,唤醒生命力,最终让作品在静谧、朦胧中透着深邃、悠远,实现了作品探索和揭示社会现实的目的。简而言之,他这些新作已经具备艺术本质与社会真相的一致性。

  绘画的本意是期待让人更加看清这个世界,所产生的作品都是画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感受。朱政东找到了表达这种感触的绘画方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他构成了属于自己的块面。之所以特点突出,令人过目不忘,缘于这些块面具有顿挫之感。它们看似不规则,却都是作者从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逻辑,在简洁、明快的块面中,给人一股饱和并刻骨的冲击力。朱政东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之间的界限进行了模糊处理,作品呈现的不是时间凝固的模样,而属于统一而又瞬间集合的表达。通过在块面上的大小之分、深浅之别、高低之差,解剖了相互挤压、相互排斥,又相互容忍、相互接纳的生活本质,这就是朱政东所试图表现的。他深知,即便在同一个社会层面,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怎么去表达大社会、小人物的生活格局,他采取了大块面之中点缀小块面的技巧,最成功的小块面当然是其中窗上一块块玻璃的构成。每一块玻璃看似相近,却通过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景象处理,给出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仿佛它们正演绎着截然不同的故事。或者幸福,或者痛苦;或者干净,或者龌龊。不管演技与目的如何,它们都是大社会的一部分。大小块面的成功处理,既表达了大社会背景的一致性,又揭示了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如朱政东所说,玻璃是让人看到自己内心中清晰又迷茫的世界的介质。此话证明了朱政东是一个善于观察社会、呈现生活、了解人性的画家。但画家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任何一个生活答案。在朱政东看来,艺术并不是要做某种揭晓,而是在进行深刻表达——何况他平日获得的生活感受也是五味俱全。当然,他如此处理,也是不愿扼杀我们的想象空间,这才是艺术作品该有的价值。我们可以依靠各自的观念、眼界、经历,从他作品中寻找一个说法。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几乎看明白了一点,在朱政东眼中,即便宇宙无穷大,但我们仍是挤压在一个闭环世界之中,这就是生活的局限性。当然,朱政东在《窗里窗外》《远方》《月光》等作品中画有剪影式的几盆花卉,这是他对冲破生活约束的期盼,给了我们应该向往理想的启示。或许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的现实验证,因为这是一种现实束缚感与精神穿透力的较量。花卉的出现,更加彻底地揭示了顿挫块面所具有的特定隐喻。而且,朱政东把几何、结构、线条、面积等因素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此得来的块面将画面空间变得支离破碎,却又非常完整;好像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他的作品早已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是在栩栩如生地进行社会写照。需要强调的一点,朱政东借助边缘来处理块面是很大胆的,线条穿插成功地为视觉揭示出前与后,近与远,进与出的空间变化。它属于一种“以形写神”的探索,却没有偏离“认识原本”的宗旨;肆意挥洒,却不失“雅正气象”之韵。

  用色,也是朱政东油画的一个特点。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也是一名日趋成熟的“懂色之师”。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所有视觉的表象都是由色彩及明度所再现的。”在朱政东眼里,他不需要斑斓。他乖巧地接受了一点喧哗与轻佻的颜色。果真“色由心生”,他所偏好的色调突然有了一种惺忪又空灵的味道。这个特点让朱政东一出手就将自己的眼界拓展到中国油画领域最空旷、最原始、最诱惑的地带,亦即油画语言与中国精神可能的契合点上。看到《城南追忆之午后》,我当即想到江西万年仙人洞新石器遗址里出土的陶釜——它已是一件经后人修缮过的古物,正是如此,这件陶釜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它的色彩很单纯,又很复杂;很古老,又很现代。它完全属于一种难以捉摸、却又真实存在的色调。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到克里特的陶瓷彩绘。朱政东很注重颜料的情绪化堆积和笔触形式的转变,让色调充满诡异语言,并导出深沉的叙述感。不过,他在用色上并不是执着于陶釜破损后的简单黏合,他挥洒的颜料与情绪的笔触之间仍与客观对象保持着“似与不似”的微妙关系。在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之间,那无处不在的画笔感总是在吐露朱政东的气息。朴实,却又经典;平静,却又响亮。他说过,喝咖啡,其实是喝它的颜色。朱政东到底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色韵呢?简而言之,一种萧瑟之色。它实现了朱政东冷静节制、又不留死角地展现社会与人性复杂性的目的。看到朱政东的色彩,让我有一种心疼的感觉。因为我也看见了从这些色彩中朱政东所体恤的苍生面目与灵魂。

  油画是一种用光的艺术。在《房子系列》和《城南追忆》中,朱政东确是很精彩地演绎了“伦勃朗式用光”的观念。如《城南追忆之守望》,已经很好地彰显了“光影明暗对比、空间透视效果”这种境界。但他没去刻意进入伦勃朗的世界。我一直认为,任何画中的光感都是带有人性认知的,它属于一种真切感受的表达。朱政东正是利用自己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认知、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去影响光的构成,成功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怜悯之光。如果他仅仅想让自己作品显得更活跃、更灵光、更生机,那是一种肤浅的举动。光是艺术的灵魂,朱政东所用之光是“勾魂”的,它成功指向了人们对情感本真的生活经验与内省意识。赏他的画,总会觉得其光的运用在给人一种凝重中有喘息、呼吸中有窒息的感受。他的用光会让你的灵魂稍不留神便從自己目光中窜出来再归隐或遁入他的画中。在他画布所表达的光,一方面深不可测,看不到尽头;另一方面“一无是处”,什么都没有。朱政东用光构成的画作既是社会大背景的写照,又将人们内心世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世间都说凡·高、伦勃朗画的不是画,是在揭示人性灵魂,这应该是因为其光用得透彻、用得个性的缘故吧。朱政东在创作中将个人的情怀转变为民间的情致,作品所关联的皆是人间生活。他通过光的有效运用,做到了形、色及笔触肌理与客观、主观的结合,非常自由地将所表现的对象,在视觉冲击或者情节的感染力上呈现得极度饱满,使它融入生活之中而达到艺术极大的满足,从而生发出一种庄重、静穆而内在的精神张力。我曾见朱政东在完成一幅画时,握着画笔久久立在作品跟前,忽然间我觉得,画中那一道道透亮的色彩都是朱政东炬眼之光喷绘而成的。唯有眼睛中的光,才是真正洒向人间充满爱的光泽!

  朱政东这几组画主要是由怜悯之光、萧瑟之色、顿挫之块构成的,宛如灵魂出窍般地绘就了一组特殊的生命交响曲。“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可谓陵谷沧桑,颇有恍如隔世之感,凝视朱政东的作品,又觉得皆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正如朱政东说:“所有作品都是我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感悟,对未来的向往。我的作品,我触感的深刻表达。”通过将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化思考与人格气质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朱政东内心世界及其作品的全部内容,即寄予作品以象征意义。我想,人们会喜欢他的作品,因为他的画不油腻,人也不油腻,而且他怀揣着一颗真诚又滚热的艺术良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