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守旧与创新碰撞的悲歌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12576
电影《死亡诗社》又译春风化雨、暴雨骄阳)虚构了一所1959年位于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剧本改编自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一所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其自1989年6月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公映后,荣膺多项大奖,至今仍引发世人旨趣各异的解读与思考。前人多从赞赏的角度对基廷老师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讴歌及肯定,本文试结合故事发生的具体语境,对电影进行再审视,探讨约翰·基廷教师进行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死亡诗社》影片首映于1989年,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故事的预设时间是1959年,那么,要想分析1959前后的美国社会思潮,理解该电影的语境,须从梳理、厘清“理性”这个概念开始。

  关于理性,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人对理性都有精彩阐述。其中,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合理性”概念,成功将理性分为两种——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为分析人的理性提供了一种路径或架构便利[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价值理性也开始回归。美国已经进入所谓的“后现代”时期,同时,由于冷战压力的客观存在以及政治人物的无耻、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再加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价值理性的进步性一开始并没有被主流社会认识和接受,反倒是以种种边缘化的激进形式出现:青年对现实严重不满,弱化了对主流社会信仰的笃信,讨厌机器文明,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寻求绝对自由,纵欲等,挑战传统价值观,迷惘的情绪逐渐弥漫……凸显了青年对工具理性的愤意、失望。对此,影片《死亡诗社》通过讲述教师约翰·基廷和学生们的遭遇,揭示了资产阶级所美化的工具理性理想与正在回归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一边代表传统,一边代表未来。影片《死亡诗社》通过非常敏感的教育题材将当时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纠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将观众带回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美国社会思潮的具体语境,自然能引起美国人广泛的共鸣和反响。因此,我们对影片《死亡诗社》的解读也应该注意到语境差异,需要如影片中那样“站在桌子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死亡诗社》的主题,审视教育传统的意义及其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创新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条件,过于激进的革新必然导致失败和悲剧

  影片中,威尔顿预备学院是美国一所贵族名校,受到了时人的尊敬。其教育模式呆板但是富有成效。开学仪式上,学生抬头挺胸,高举绣有百年学校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四大信念的旗帜有序进场,学生们在校长的提问下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复述着学校的信条。校长骄傲地向到会的家长和学生宣布了学校的优异成绩: 本校75% 的毕业生申请到常春藤联盟大学,是全美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此外,影片通过一些细节貌似有意无意中给出了自己的立场:影片中,尼尔、托德、多尔顿等几个学生组织秘密团体“死亡诗社”,在山洞里有看裸女不雅照片、抽烟等不良行为,也表明了传统和保守的必要性。另外,基廷老师这样具有创新气质和能力的优秀人才正是由遵守传统校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培养出来的,这说明传统的存在并不是一无是处,并不必然造就墨守成规。

  无独有偶,我国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年考入清华北大104人。28名学生考入香港知名大学,49名考入国外名牌大学[2]。单从衡水中学为取得恐怖的名校录取率而精确到分钟的骇人作息时间表来说河北衡水中学和影片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相比,更像一个升学工厂,组织和规则的严苛程度和威尔顿预备学院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跑操时仍手不离书。学生家长之所以争前恐后从四面八方带着学生千方百计挤入衡水中学,是因为他们和影片《死亡诗社》中人物尼尔的爸爸一样都现实地明白:他们的未来如成龙所唱《真心英雄》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只有遵守保守的传统既有规则,如影片中一样懵懂、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拿出置死地而后生的劲头才能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功。这表明教育传统(规则)虽然悖谬但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我国的高考制度亦是如此悖谬而现实的存在:一方面,众人对高考的口诛笔伐流露的不满情绪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却没有人能设计一个可行的替代品出来,结果只能是因循不完美但尚且行得通的做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论是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还是21世纪的河北衡水中学都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尽管它们的规则抑或传统那般严苛。

  同样,Dead Poets Society的主流翻译之所以是《死亡诗社》,而不是《春风化雨》,显然是在强调死亡,强调向死而生,强调凤凰涅槃式的新生。影片结尾群鸟飞向天际的镜头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但飞向何方?去向何处?旧规则和传统虽然貌似苛刻,不近人情 ,但创新如果过于冒进,未能审时度势,悲剧的发生就会不可避免。

  对优秀传统(规则)的刻意坚守也是抑制现代人类物欲、保卫创新的防火墙

  工具理性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时必然会扩展到人们的生活、干涉人的价值需求,随着工具理性的消极作用或说弊端的显现,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代文明异化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增多,以至于迷失于其中难以自拔。所以,对传统的刻意的坚守在某种意义上是抑制现代人类欲望、保卫创新的防火墙。对此,当时美国的相关管理机构一开始有担心剧情引发青少年模仿等负面影响的考量,主观上有设置防火墙的动机。影片《死亡诗社》在美国1989年6月2日上映时还标明限制级, 6月9日评估社会反应后才把限制拿掉。此外,在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也不乏这方面的经典例证。素有“诺贝尔奖的摇篮”美誉的剑桥大学保持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传统,重视打造内部小环境和外部大环境之间的护城河,固执地坚持着其保守的精英教育理念,反抗着现代性的诱惑,向来以考试制度严格而闻名。每门课程只考一次,没有设置补考或重修规则,考试未过的学生只能选择离开。“二战”以来,价值理性在欧洲和美国都受到势头正劲的工具理性冲击。剑桥大学仍坚持强调对学生的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反对急功近利地抛弃教育传统。所以,其能历经 800 年风雨而长盛不衰,迄今塑造了八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反观中国高等教育,在开设独立学院等方面行为表现出来的对现代商业原则无条件的亲近,已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和争议,令人深思。

  教育传统与创新之间需要平衡,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然 “后现代”思想挑战“现代性”思想唤醒了价值理性,但是“矫枉不必过正”,价值理性的回归并不是对工具理性的彻底决裂,而是要与工具理性共存谋求发展。在哈耶克等思想大师那里,组织是被视为人类知识进步的必需手段之一,拥抱自由并不意味着必然拒斥组织。同样,传统与创新也不是简单的相互分离和排斥,也有相互贯通、补充和促进的一面。《死亡诗社》中尼尔的死亡和基廷老师的被开除这一悲剧式的结尾告诉我们在处理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时要注意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而不是偏颇一方。在这方面法国人有前车之鉴。例如,18世纪以来,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培根、洛克、牛顿等人的工具理性思想,要法国人放弃笛卡儿主义,却学艺不精、失之偏颇,没有注意到问题在于英国人的思维方式除了注重工具理性外,价值理性的活力也不弱。法国在当时没有妥善处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热衷革命的冲动和破坏而不是渐进式改良积累经验和建设成果。所以,虽然法国作为事实上的英国制度的追随者,却难以企及英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曾经的辉煌成就。

  同理,近几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出台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考新方案,山东、海南等省都把综合素质评定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教育部提出要把英语进行考试社会化,一年可以两考,但采取这样的创新是否真的能让学生的紧张压力和沉重负担得到有效缓解?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在评价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冒然实施所谓的创新举措,会带来新的高考不公,让孩子们承受更大的考试压力,有“创新不足,标新有余之嫌”[3]。

  结 语

  总之,我们在看到基廷老师勇敢进行教育创新有其较为积极性的一面的同时,也要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美国经典电影《死亡诗社》的主题,这对于思考和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大有裨益。面对教育传统与创新的冲突与纠结,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传统(规则)貌似苛刻,但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如法国大革命为了自由而扼杀自由那般为了创新而创新;同时,应重视具体语境,因时、因地推进改革与创新机制,最小化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求传统与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电影中类似悲剧的出现,从而真正地推进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3B3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萍.高等教育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J].教育探索,2010(10):9-11.

  [2]衡水中学官网[DB/OL]. http://www.hbhz.net.2014-1-23.

  [3]郑慧淑,林海河.是创新,还是“标新”?——对部分省市高考新方案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7-20.

  作者简介:

  李占启(1978— ),河南遂平人,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英语基础教育培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