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贵州的工业基础主要由资源性产业和烟酒等轻工业构成。相比之下,本应在工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制造业,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却很小,这种现状如果持续下去,终将制约贵州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制造业的特点是投资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这种特点使制造业能够在聚集技术和人才,提升相关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贵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贵州航天近年来发展民用产业(主要是机电制造业)实践的回顾与思考,提出加快发展制造业,推动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路和建议,供有关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贵州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贵州制造业之所以基础薄弱,发展缓慢,除了历史的原因外,确实还要归因于一些现实的困难。
其一是贵州地处西南腹地、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导致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区位劣势仍在影响并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
其二是与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相伴随的经济落后、人才流失、物流和配套环境差等环境因素使贵州制造业的成本增加,且发展后劲不足。
其三是贵州制造业自身高端人才缺乏,骨干专业建设投入不足,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薄弱,相互间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地域性的产业链。
其四是由于制造业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因而在制造业领域缺乏优秀的领军人才,没有形成企业家集群。
其五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各级政府官员对招商引资热情很高,但在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市场意识的培养、营造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二、贵州航天民用产业发展实践
贵州航天民用产业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许多挫折,特别一度闻名全国的航天汽车、风华冰箱的大起大落之后,我们对贵州军工企业发展民用产业的认识逐渐深入和理性,对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有所把握。经过十五后期的重大调整,现在贵州航天民用产业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涌现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民用产品。2007年,整个集团工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其中民用产业和军用产业几乎平分秋色。
(一)贵州航天民用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十一五以来贵州航天民用产业的发展实践,首先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竞争优势。
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两个创新:即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模式是将传统的纯国有企业改造为国有相对控股、职工全员参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规范的股份制企业。目前贵州航天80%的企业都已改制成这样的股份制企业。
管理机制创新就是要引入并完善四个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前提下形成内在的发展动力。
管理方法创新就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架下,在项目管理和6S现场管理基础上,积极倡导开展“人人争做优秀管理者”活动,激发每个员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我们始终坚持“面向规模需求的差异化战略”作为贵州航天民用产业发展的主战略,即面向有规模效益的市场,打造差异化的企业,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面向有规模效益的市场:以能源(含资源)、交通、通信行业为代表的有发展空间、有进入壁垒、有购买力的市场为民用产业主攻方向。
打造差异化的企业:通过发挥集团效应,利用园区平台,整合沿海窗口企业研发资源,打造一批体制新、机制新、文化新,无直接竞争对手的特色企业。
开发差异化的产品: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专利申请数量(近三年贵州航天专利申请每年都超过100项,2007年为194项,其中约35%为发明专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高技术产品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坚持差异化的创新思想,就是细分市场,发挥独特优势,形成专业特色。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走。我们一定要成为高利润行业的先驱,一旦高利润行业因竞争者众多变成微利行业,应及时抽身转型。
(二)对2015年之前贵州航天发展战略的思考
今年我们将对“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中期评估,以确保2010年实现百亿目标,同时还要着手考虑“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过近来一段时间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力量,我们基本形成“四大板块”的产业发展思路。其一是武器装备(略);其二是石油装备,包括采油电机、液力传动器、石油仪器、脉动缓冲器等石油开采系列产品;其三是成套设备,包括超临界萃取装置、铝工业成套设备、自动灌溉系统,耕地改良设备等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其四是工业基础件系列产品,包括电机、电源、连接器、继电器、标准件、齿轮、铸锻件等。
这四大板块的标志性产品全部都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四大板块的发展目标是,用三至五年时间,成为所在行业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到“十二五”末,四大板块的年销售收入总量要达到200亿元。那时贵州航天将成为“以民为主,军民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法是继续坚持管理和技术两个创新,继续坚持差异化的创新战略。
三、对加快贵州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认为发展贵州制造业的关键是把握住两点,一是发挥贵州特色,二是加强自主创新。下面根据这个思想,提出四点建议。
(一)发挥后发优势,明确战略定位
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份,现在来研究工业化发展规划,确实是存在后发优势的。通过考察沿海发达地区,我们发现那里的GDP增长速度的确很快,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以苏南地区为例,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初“摸着石头过河”,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规模,较少关注经济运行质量,导致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外资企业多、民族品牌少,名牌产品多、核心技术少的现状。实际上苏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低层次的大加工车间。千百年来人们曾津津乐道的鱼米之乡,业已凸现蓝藻泛滥的环保难题。贵州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绝对避免走沿海地区已经走过的弯路,这就是后发优势。但能否发挥好这个优势,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
鉴于此,我认为贵州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应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科学合理发展资源型企业;
——以品牌资源整合为主线加快发展烟酒等轻工业;
——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业。
由于制造业对于改善贵州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快实现由资源主导型向资源加工和加工主导型的产业结构转变,避免陷入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陷阱”,应当将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狠抓好。
(二)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打算形成什么样的竞争优势。首先,我们不能像沿海地区过去那样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作为竞争优势。高水平的制造业需要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和技术工人。靠低廉的劳动力是做不成行业领袖的。我们也不能把灵活宽松的环保政策作为竞争优势,那是饮鸩止渴。我们甚至不应通过人为压低土地价格来改善投资环境,这不符合贵州耕地匮乏的省情。
我认为政府部门在创造有利于机电制造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方面应当做的是:
1.要在制造业企业的体制改革和产业整合中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包括企业家和专业人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制度上保证优秀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拥有者。这一点非常重要。举个例子说,要有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马云和王石这样的企业家,才会有联想、海尔、华为、阿里巴巴和万科这样的企业。
2.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督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有效机制,使贵州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目前贵州上市公司总数偏少,不到国内上市公司总数的2%。制造业上市公司仅有航天电器、贵航股份、力源液压、振华科技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全省对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利用水平很低。这种现状与贵州工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是严重不适应的。
3.协调指导制造业企业加强与资源性产业的合作,形成有贵州特色的资源——深加工——产品制造产业链。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贵州电力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043亿元,煤矿及煤化工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57.8亿元,磷及磷化工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32.2亿元,铝及铝化工重点项目计划投资205.8亿元。这当中就蕴含着贵州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4.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企业正常运转时,政府不要干预企业。一旦企业出现困难,政府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交通物流,水电供应,社会文明,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改善也应当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三)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联系与合作,力求在区域经济的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金融、技术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两个地区。贵州恰好处于东南沿海与西南各省市之间连接的关键地带。贵州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合作的思路应当是:一,引进消化珠三角和长三角先进的技术成果,加快发展有贵州特色的制造业,使之首先在西南地区凸显出高科技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二、发挥贵州本土资源优势,形成资源深加工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链,进而在与沿海工业企业的合作中掌握主动权。三、发挥本土优势、利用沿海窗口、进军国外市场。
政府要鼓励贵州企业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同时还要鼓励贵州企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建立研发机构。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这是贵州制造业企业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支持省内各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技校等教育机构大力培养农村青年
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是需要与贵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的,比如“三农问题”就是与工业化相关联的问题。我建议省政府通过出资金或出政策的办法支持省内各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技校等教育机构尽量多地培养农村青年,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为制造业企业补充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第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有利于今后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创造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第三,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底层文化基础。
当前,贵州制造业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同样也面临诸多机遇。我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和大学共同努力,全面实施差异化的创新战略,坚持走贵州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贵州制造业的竞争力必将逐步提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