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一位熟识的大姐托我给一位青年找工作。我把这位青年的简历发给身边的职场人多番推荐,某位前同事收到简历后秒发微信语音:这是谁?他说在我主管的部门实习过,可做的是我负责的工作,连写简历都盗了我的成果——但我根本没见过这个人!
做身份窃贼不心虚吗?被戳破后又要如何收场呢?《太平广记》中的一则故事,早已给出了答案。
唐朝的科举试卷上,考生的署名是公开的。为了拿到“印象分”,当时很流行读书人向达官显贵、文化名流投献诗文的做法。大历年间,尚书省吏部主管李播常接到无名士子投献的诗文。有一次李播在病中,家族子弟替他接待一名李姓秀才,可展开李秀才投献的诗稿一读,发现竟都是李播过往的作品。第二天,李播让儿子约李秀才前来询问,李秀才一口咬定:这是我煞费苦心创作的。李播的儿子戳穿其谎言后,李秀才连忙辩驳:我之前确实说谎了,这是我二十年前在京城书铺里买的诗卷,并不知道是您父亲大人的佳作,因此内心十分惊惧难安。李播听说前因后果后,怜惜李秀才潦倒,就让家人分给他一些肉。
几天后,李秀才前来辞行。李播第一次接见了他,还赠给他丝绸。他表达歉意后,突然表示:我拿着您的大作,在各地来往“展示”已經有二十年了,现在想求您索性把这些诗稿赠给我。李播同意后,李秀才面无愧色,赶紧把诗稿塞进袖中。
李播问他未来的计划,李秀才说,去江陵,拜访表丈荆南节度使卢弘宣。李播抚掌大笑:他是我亲表丈啊!李秀才大惊失色,缓了一会儿,反而继续请求:如果您说的是真的,那么连您这位表丈,也让我一起借走吧!
李秀才明知对面站着的,就是自己要投献诗文、获取赞誉的官员,是自己多年来冒名顶替其作品和身份的“正主儿”,却只是嘴上说着道歉,手里藏着诗稿,肚子里还盘算着如何得寸进尺,要把这场荒谬骗局坚持到底。这个所谓的“可怜人”,为何如此胆大包天?
不过是因为原本就一无所有,靠着偷来的身份行走人间,最终却发现——说谎不会被惩罚,利益无所谓失去,因而无可畏惧。这样无本而万利的生意,怎能不吸引人品低下者蜂拥而至呢?而这种黑暗的吸引力,是会传染和扩散的。
一千多年前,被李播当面戳破骗局的李秀才,不过沦为一时笑柄。因此,后世效仿者不知凡几,在历史的夹缝里编织虚假,不曾断绝。即便到了21世纪,学信网可以查询学历身份,职场“背调”奇招频出,某些盗用实习经历和工作成绩来丰富简历的年轻人仍有隙可乘,某些编造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的“替身员工”最终还是可以凭借无双口才留任。没有惩治对策,又如何能杜绝此类骗局?
假作真时真亦假。对冒名顶替者的轻忽放纵,损害的一定是真诚守信者的利益,最终带来的则是泛滥于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对症下药、广而告之、小惩大诫,让投机者知难而退,让骗局的雪球在出发点就四分五裂,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名誉,守护每个人对社会治理、公平正义的希冀和信心。
【原载《今晚报》】
题图 / 掺水 / 佚 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