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求言”种种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9152
王俊良

   放过牛,当过乞丐的朱元璋,深知说真话,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明实录》载,登基两个月,朱元璋就下诏“求言”,号召群臣说真话,“盖爱君者,有过必谏,谏而不切者,非忠也。为国者,遇事必言,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

   在“求言”的大环境中,洪武三年入仕,敢说真话,勇于任事的茹太素,由四川按察使擢刑部侍郎。洪武八年,茹太素响应朱元璋“君者有过必谏”的号召,上疏万言,直指朱元璋用人,“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就是说,建国八年来,有才的不用,歪瓜裂枣却得以重用。

   《明史》载,朱元璋听到这里,“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这十个字的信息量,可谓大矣!想象一下,暴怒中的朱元璋,是如何召茹太素当面诘责?又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当庭打了茹太素的屁股?

   当然,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茹太素奏章“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事实果真如此?当然不是。“帝怒”句前,有“言多忤触”四字,透出了真实原因。这与朱元璋下诏,“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形成鲜明对照。

   想听真话,大概是初登大位者的共同心声。《资治通鉴》载,王世充即位,与朱元璋一样,也想听到真话,说“昔時天子身居九重,在下事情无由闻彻。今世充非贪天位,但欲救恤时危,正如一州刺史,亲览庶务,当与士庶共评朝政,尚恐门有禁限,今于门外设坐听朝,宜各尽情”。

   应该说,行伍出身的王世充,政治判断力并不逊色。尤其对前人失误的原因找得也算准确。解决的办法,倒也恰如其分。问题的关键,是王世充只想装装样子,并没想真正解决问题。《资治通鉴》载,“世充于阙下及玄武门等数处皆设榻,坐无常所,亲受章表”。

   不明真相的群众,尤其好直言的茹太素一类人,大多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于是,响应王世充“求言”号召的群众,自然是“献策上书者日有数百”。然而,王世充终因不胜“条疏既烦,省览难遍”羁绊,设榻仍在,人却再无踪影,以致“数日后,不复更出”。

   要说王世充“求言”,就是为了愚弄群众,也不尽然。这正如朱元璋“求言”,并非为了打茹太素的屁股一样。事实上,统治者都想听到真话,又都不想为真话付出代价。所以,“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成了大概率的事件。最为典型的一幕,应为慈禧西狩路上的“求言”。

   光绪二十六年,面对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仓皇西狩。路上,先以光绪帝名义罪己,再颁上谕“求言”“自今以往,凡有奏事之责者,于朕躬之过误,政事之阙失,民生之休戚,务当随时献替,直陈毋隐。当此创重痛深之候,如犹恶闻谠论,喜近谗谀,朕虽薄德,自问尚不至此”。

   一向霸气的慈禧,态度破天荒地变得诚恳。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徐用仪、立山、袁旭、许景澄、耿元五位大臣,不正是按上谕“随时献替,直陈毋隐”的要求,尽职直指“朕躬之过误,政事之阙失,民生之休戚”吗? 肇始庚子国难,不正是因为慈禧“喜近谗谀”,听信刚毅、赵舒翘出于逢迎而对义和团情况的虚假汇报,后又听信直隶总督裕禄出于谗谀对战况的报喜不报忧吗?

   当“求言”或为亲民坐台,或为树威张目,直陈“朕躬之过误,政事之阙失”者墨迹未干,就被杖刑、下狱抑或杀头之后,现实的结果只能是,除谀声一片之外,恐怕就只能剩下“请领导注意身体”这一搞笑式“求言”了!

   【原载《义乌商报》】

   插图 / 虚假汇报 / 佚 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