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蒙新颖在辽西北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报名参加阜新市“特岗计划”,考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学校当上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蒙新颖从小在阜新市区内长大,从小学到研究生已经惬意于繁华热闹的城市生活、现代的办公条件、绿草如茵的校园环境,当真正来到偏远的农村学校,巨大的反差确实让她有很多不适应。
学校安排她接任四年级班主任工作,她带的班一共有四十一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十四名、单亲一名、离异五名,面对孤独、缺少关爱但对未来又充满憧憬的学生们,她下定决心必将尽她最大的努力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和扶志励志,让他们也拥有七彩的童年。
学生王大宝(化名)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从小没有母爱,父亲还患有心脏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且长年用药,日常生活只能依靠年过古稀的祖父收废品维持。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导致王大宝心理上有些自卑、自闭、性格暴躁、逆反等,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会无故指责同学,顶撞老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想到他从小就缺乏母爱,蒙新颖便决定要用自己的关心来弥补他内心母爱的缺失。她经常去看他,主动跟他交流,表扬他,称赞他,带他出去和同学们一起跳绳,用体育运动拉近她和他之间的距离。每次王大宝有些许进步的时候,蒙新颖都会在班级上鼓励他,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发自内心地给他掌声。渐渐地,王大宝的脸上绽开了笑颜,愿意主动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习,也不再低着头。每次看见他的时候,都仿佛有阳光在笼罩着他。
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她教师工作的重点。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促膝长谈,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自己的关爱和亲情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愛,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通过对他们成长的陪伴,蒙新颖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教师工作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当更多地聆听和理解,让爱心和耐心如和煦的春风抚平受伤的心灵,让老师的爱如绮丽的太阳,普照每一个角落,普照每一棵成长的幼苗。
【原载《辽宁青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