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恍如隔世的“文革”岁月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9091
我生有幸,经历了好几个历史转折。今天,每当我注视着我们民族愈来愈像样的脚步时,偶尔会突然想起那恍如隔世的年月。

  文化大革命发动后不久,我父亲被造反派关押,罪名是“阶级异己分子”。祖母完全不明白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也解释不清,她只得每晚要我妈妈搀扶着,到一个会场的门边偷看批斗会,试图弄懂。一天,她终于看到,有人按着父亲的头,说他是“刘少奇、邓小平的孝子贤孙”,祖母能听懂“孝子”一词,气得浑身发抖,要上台申辩——父亲是她的孝子,不是别人的——被我妈妈拉住了。回来的路上,她还不断嘀咕:“我只剩下两个儿子了……”

  真正的灾难是生计。我家大大小小八口人,全靠父亲一人的薪水过活,他被关押后,造反派发给的生活费是人民币二十六元。八口人,三十天,二十六元,我作为余家的大儿子,每个月都要无数遍地搬弄这道无法做完的数学难题。这时,我所在的学院也被造反派掌权了,老是批判我们这批抵制过他们的所谓“保守派”。而我当时最强烈的感受,不是被批判,而是饥饿。后来,幸亏初中刚毕业的大弟弟懂事,小小年纪出海捕鱼,全家才勉强活了下来。

  祖母要我写信给在安徽蚌埠工作的叔叔,告诉他上海全家的实情,让他快来接济。那天她向我布置完任务,又转身面对毛泽东的画像说了几句话,希望他看在自己和他同姓同龄的份上,帮帮余家。这种走到绝路上的轻声祈求,在我们老家叫“让唤”。

  极度饥饿的亲人们是不愿聚在一起的,只怕面对一点食物你推我让,无法下口。我尽量躲在学院受造反派批判,一星期回家一次。那天,我一踏进家门,就看到祖母堵在门口,急急地说:“你叔叔生胃病死在安徽,我和你妈妈已经把骨灰捧回来了。”说完,她居然牵动嘴角想笑一下,然后两眼直直地看着我。

  五雷轰顶般的消息。白发凌乱的她,已亲自到安徽把自己最小的儿子的骨灰捧了回来!她一辈子不会说谎,牵动嘴角想笑一下的小动作,证明胃病之说是假话。她没有眼泪,眼光很定,又很虚。

  过后妈妈给我说了实话。只因当时一切自杀者都算是“自绝于人民”的反革命,祖母怕連累全家,只能胡编,也不让我们去。我问妈妈:叔叔为何自杀?妈妈说,他以前经常为周围的年轻人讲解《红楼梦》,“文革”一来就算“放毒”,争辩几句,便成了不知忏悔的典型,押在垃圾车上游街。叔叔哪里受得了这般羞辱,回家就用刮胡须的刀片割脉,抢救过两次,直到第三次终于完成了他的抗击,单位才来通知。

  后来,我爸爸平反了。十年灾难的解除,没有使他得到更多的快乐。很多朋友来访,他都很冷淡。这一点,与后来很多小说、戏剧描写的劫后重逢的喜悦全然不同。有时,我也依稀听到几句他们之间的对话——

  “老余,那次批判会上的发言,是造反派强要我……”

  “都过去了。这十年你也不容易……”

  我当时惊讶的是,这样来解释的人实在太多。此刻,灾难过去,他们开始合力声讨那几个造反派头目,父亲则背过脸,为晚年选择了孤独。

  只有祖母,还绕在那个问题上转不出来,那天,她终于问我爸爸:“你到底什么时候认识刘少奇、邓小平的?”

  爸爸说:“我连一个区长都不认识。”

  有一天,家里只有我和祖母在,听到敲门声。迎进来的是一腔安徽口音,两位先生来为我那屈死了十年的叔叔平反。他们高度评价了叔叔,又愤怒地批判了他们单位的造反派,希望祖母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加入新长征”。

  我看了祖母一眼,突然发现,她眼里居然涌动着恰似一个年幼女孩被夺走了手中珍宝的无限委屈。

  我一见这道眼光,便满脸泪水。此刻,祖母已经八十四岁了。

  【原载《文史博览》】

  插图 / 余秋雨 / 佚 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