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把自己删掉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1739
从玉华

  身高接近一米八的刘勃麟可以“消失”在任何一个地方,在长城,在鸟巢,在伦敦街头,在威尼斯的“刚朵拉”上。他可以从任何人身边“逃离”,哪怕被警察抓着,被漂亮姑娘抱着。

  他的方法并不难:先给环境拍照,确定好自己的位置,然后把自己当画布,浑身涂得跟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他用这种“城市迷彩”的方式记录历史。有时,他把自己画成黑黑的煤,隐身在一人高的煤堆里;有时,他把自己画成木头,脸上连木头的年轮都清晰可见,消失在伐木场里;有时,他半个身子画着车轮的痕迹,躺在推土机下面,还原那段拆迁现场……或者,他把自己“嵌”在一句话里,比如在墙上“依法选举”、“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语中,他就是其中的某个字。

  一次,他在北京一座楼房前,把自己画成了铁门,结果把拉门的居民吓了一大跳:铁门竟然是软的,而且还长了眼睛!

  十多年前,他不仅从没想过“隐形”,还必须伴着上课铃声,每天准时准点地出现在一屋子学生面前。

  后来这个大学老师辞职,到中央美院学雕塑,硕士毕业后成为“北漂”一族。正是最艰难的日子,让他萌生了“消失掉”的想法。

  最落魄时,他只有一百六十块钱,穿着破裤子,连条新裤子都不舍得买,“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爱情”,母亲当时对他的惟一要求是:“不许去要饭。”

  2006年,这个感觉“自己很多余”的人租住的北京索家村艺术区,正好被政府强行拆除,他的工作室要被搬走。

  为了记录这段拆迁的历史,他身上涂满油彩,与索家村的墙壁融为一体,人们一眼望去,分不清哪里是墙、哪里是人。那一刻,他觉得“把自己被‘删掉的感觉发泄出来真好”。

  几乎所有的作品里,刘勃麟都是闭着眼睛的,他认为“那是一种沉思,那更接近死亡”。

  他用这种方式直指“时代的痛”、“历史的痛”。他认为在照片里隐身的那个人绝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很多中国人。

  他关心时政,自称有别于“北京宋庄那些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想喝多少酒就喝多少酒”的艺术家。他喜欢《悲惨世界》,读一回哭一回。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像雨果的一样,记录历史,给人以启发。

  他越玩越大,“消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外国人常常问他:你的脸疼吗,皮肤被颜料泡伤了吧?眉毛掉了吗?而中国人常常问他:你搞这个赚多少钱?能活下去吗?

  他选择的是丙烯颜料,一画上去就洗不掉。所以每完成一件作品,就要废掉一套衣服。他已经用掉了六七十套作训服。买衣服时,他对劳保店的老板说“要最便宜、质量最差的”,老板还以为他是个“黑心的包工头”。

  他并不是一“蒸发”就好几天,冬天天冷,颜料容易结冰,他巴不得两小时就“重返人间”。

  “隐身”并不是他的全职工作。更多的时间,他在粉尘很大的工作室做雕塑,那是他主要的经济来源。

  最近,他正忙于一组九个小天使的雕塑,天使是白色的,可浑身插满了手机充电器,那些充电器白色的线在空中飞舞。

  坐在这些目前还仅有半只胳膊、半个翅膀的“天使”中间,他抬眼就能看到挂在墙上的最大的一幅“隐身”照片:国旗是底色,一家四口站在一起,这对夫妻生了二胎从贵州逃出来,住在北京一间破旧的石棉瓦房子里。刘勃麟就隐身在国旗里。

  题图 / 无处躲藏 / 兰德尔

  【“杂文专版撷英”栏目作品选自2010年12月29日、

  11月24日、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