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可能在“小资白领”地高谈阔论;一些人可能被冷落在浮华的城市背后,好似被抛弃的碎片……
碎片一:城市美容师
尽管是酷热的夏天,她还穿着那件厚重的工作服,戴一个白口罩。因花白的头发而猜不出来她的年龄,蹒跚着步履只为了养家,竹条扎起的扫帚有节奏地扬起尘土,淹没了她汗津津的脸。衣着代表着她的身份,路人的皱眉诠释着她的卑微。
人们美其名曰“城市美容师”,而在她(他)们心中的实名却永远都是——“扫地的”。
碎片二:摆地摊的
一块塑料布,上面码着几样蔬菜,他翻着张张毛角票,盘算着一天的收入,忽一妇人走来,驻足于摊前,他顿时精神起来。“两块二。”“两块吧!”“这菜可都不挣钱。”“呀!就两毛钱,天天打这儿过!”
他只是个刚进城的农民,可能是第一次摆摊卖菜,讨价还价自是不习惯。他仰头看了看要落下的太阳,默认了这个价钱。小心地接过皱皱的两元纸币,细心地展开,抚平,放进腰包里,鼻尖沁出的细密汗珠伴着难以遮掩的喜悦。
“快走,快走!”“怎么了?”他一脸迷茫,却见四周的地摊一瞬间都没了。一辆车驶来,不分三七二十一抢了他的东西。他却只哭丧着脸,眼看着自己的辛苦化为泡影,还不知为什么。
那些“城管”的人说,地摊影响市容。
碎片三:乞讨者
他们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却都出现在最繁华的地段,有些捏着柄胡琴,有些展示着断臂,有些还是孩子,却不得不出于生计在此出卖尊严,让褴褛衣衫成为他们的标志。
过客的眼神是唾弃,对于他们的不幸,人们却投去冷落的目光:于是,尽管他们跪着,祝福着那些“好心人”,人们却全当视而不见。
他们都是“隐形人”。
这样的城市碎片,你可曾注意过?
(作者系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学生)斯米尔诺夫(俄罗斯)
点评关注“碎片”,关注爱
以之
以小见大是杂文创作的常用手法之一,通过对生活中那些不大引人注意的小事和“片段”的描写可以衍生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处着手,于大处着眼。
《城市碎片》一文正是以几个“碎片”的形式,在描写刻画城市中较少为人注意的几个场景的同时,不自觉地串起作者对整个城市弱势群体的悲悯与关爱。这正是作者行文布局的巧妙之处。没有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种“蒙太奇”的手法来透视镜头背后较为实质的东西。
作者在整体行文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城市美容师”和“扫地的”的反衬,“摆地摊的”和“城管”的反村,“乞讨者”与“隐行人”的反村……这本身就是杂文创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反村可以使“假、恶、丑”的画皮得以还原,使“真、善、美”得到彰扬。
本文的整体布局紧凑有序且首尾呼应。不足之处在于其主旨缺乏新意,使得文章略有陈旧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