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公布,小说《民谣》获奖。此前,《民谣》已先后获得2020收獲文学榜长篇小说榜、中华读书报2021年度25种文学好书等多个奖项。《民谣》是作家、学者王尧的首部长篇小说。王尧为这部小说准备了二十余年,借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作者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谱写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
在江苏省作协为王尧召开的创作与批评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教授丁帆认为,王尧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他的当代作家系列对话,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同时以史家眼光选择对话对象,暗含哪些作家进入文学史序列的筛选过程;二、他是多文体的文学创作实践者。区别于五四时期从思想和启蒙角度的进行小说革命,王尧提出的“小说革命”着眼于小说的技术革命、文体革命;三、学术研究方法方面,对六七十年代特殊时期的研究以及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社团研究用功颇深,近年又带领苏州大学海外汉学奇峰突起。
王尧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开始,到后来转向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通过其学术实践拓展并推进了自身学科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与时代文化思潮进行了全方位互动。他的《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他将创作与研究融为一体,其散文无论是对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命运的关注,还是对“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的审视,书写的都是对“历史”与“自我”的理解。长篇小说《民谣》的问世,有种瓜熟蒂落般淋漓而丰沛的元气。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民谣》体现了王尧的纯文学理想和精神,其对世道人心的把握又有社会现实内涵,展现了王尧的思想野心和思想能力;《民谣》在叙事创新和艺术探索上卓有成效,呼应王尧自己提出的“小说革命”,包括方言的使用、叙事的松弛、时空的处理,“是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民谣》处理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王尧为自己出生、生活的村庄立传,把存在于老百姓眼中的有真凭实据的历史还原出来,“反映了苏北乃至中国在特殊历史阶段所承载的历史”。
《民谣》综合了各种笔法、语调、节奏、修辞,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小说语言和风格。《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认为,“不同于一般学者对思想问题的反复诘问,王尧老师总是温和、细腻地呈现复杂纠结,并把生活融入其中。他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但又是温和地展现的。”
或许人人都在寻求自己安身立命的真正家园。乡关何处?之于现实中的王尧,是自己出生长大的苏北村庄;之于学者和创作者王尧,则是他深深怀念的知识分子精神,是那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学场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