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收录50余封家书,分为“为了民族的解放”“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三章。各个章节以家书写作的时间排序,每篇家书通过原文和相关时代背景、情感线索的梳理解读,并穿插相关人物的照片,浓墨重彩地反映了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讴歌共产党人对信仰的追求与坚守。
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有一座我国首家进行家书展览的博物馆。馆藏近六万件信札多为手写件,其中与共产党人有关的红色家书有一万余封。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编者张丁是该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十多年来埋首于书信堆,致力于家书的征集、整理工作。经他之手,数万封记录了时代变迁、传递出家国情怀的家书最终汇集到博物馆,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所选家书的作者都是中共党员和追求进步的人士,既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叶剑英、任弼时、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夏明翰、左权、赵一曼、黃继光等革命烈士,还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党员。他们虽然岗位不同,年龄有异,但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初心是一致的,并为此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他们把个人的亲情冷暖埋藏在心中,毅然投身时代大潮。从一封封家书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思想轨迹,感受到熠熠生辉的信仰之光。
“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这是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于1921年5月赴莫斯科前写给父亲任裕道的信,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寄予了他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当时的任弼时只有17岁,却已经是一个能够体谅父母辛苦、胸怀改造社会大志的有为青年。他受先进思想的影响,以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毅然奔赴远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我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死的危急情况下进行着顽强的流血的斗争,这是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这是1948年8月20日辽沈战役前,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第12师35团2营教导员许英写给母亲的家书。许英离开家整整10年了,当年还是17岁的少年,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他盼望着解放军打进关内,早日与母亲和家人团聚。可惜的是,一个多月之后,许英在战役中牺牲。这封家书是战友从烈士衣兜里发现的,令人倍感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收录了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员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的家书。“从医院通知到报名结束,只用了短短20分钟。妈妈所在的科室,有三个名额,妈妈第一个报了名。当时,妈妈似乎什么都没想。妈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是麻醉手术科的护士长,更是一名有1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面对国家召唤,面对同胞受难,面对疫情肆虐,妈妈心里只有四个字:义不容辞。”这是甘肃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周馨瑜写给备战中考的儿子的一封信,质朴的话语,既流露出殷殷深情,也刻画出一个共产党人对信仰、对组织的拳拳心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熔铸信仰写就的不朽史诗,更是一部涤荡心灵的信仰坚守史。捧读这一封封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红色家书,就是在重温党的历史,真切感受初心的力量。如果用两个词来描述,那就是真实和真情——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读起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我们应当积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做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奋进者,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钟芳: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