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小说《逃》中三个不同人物的命运,诠释了留学海外的中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光鲜外表下不为人知的艰难。
拿到《逃》这本书,我没舍得一口气读完。文字之魅让我爱不释手并有些愧疚。说起来散文、小说我也写了不少,但像溪林那样将文字运用到如此精到的程度,是我之前沒有意识到也不太讲究的。那几天,我如同捧着一本被翻译过来的世界名著那样如饥似渴。而当我合上《逃》这本书,只想告诉溪林,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愿意回到四十年前,化身为一个充满血性的文艺青年,面对连薰衣草都不忍触碰的溪林说:你的善良让我心疼。
我还想告诉溪林,选择“逃”,有时候并不代表脆弱,而是一种智慧,这和聪明无关。正如一个洗衣妇看到一堆待洗的衣服,而她手头正忙于其他事情,又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担心别人越俎代庖,因此将脏衣服深藏于洗衣盆下,但是聪明的洗衣妇会把脏衣服放在显眼的地方,假装忙于他事,希望别人看到主动拿去洗了。这是生活所蕴含的真相,所谓智慧和聪明的区别。
不,我不喜欢这样的聪明。
对于怀揣文学梦想的人来说,文字就是长途赛跑。跑第一圈时,有很多人,人挤人;跑第二圈时,人还是很多,熙熙攘攘;跑第三圈时,人明显少了,零零落落;当跑到第四圈时,也许就剩一两个人了。这时候看起来人是孤独的。溪林最喜欢文学大师马尔克斯,通读了他包括《百年孤独》在内的所有作品。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马尔克斯的那句经典:“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可能,那就是我们可以享受孤独,享受独处,享受一个文学爱好者独自和文字在一起的感觉,当然还可以静静地享受路边的野花之美、小鸟清脆自由的鸣叫、落花在阳光下的飞舞,以及不被打搅的思考。
溪林的《逃》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努力之后的各种可能,看到一个文学青年只要愿意尝试就能走得更远的事实。溪林的骨子里有来自大山深处的父亲给予的豪迈,内心里充盈着母亲用心用力又敢于放手的大爱。这样的滋养,给了她更多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多年前我看过溪林的文章,就感觉像一条涓涓小溪一路流向远方。而今,小溪正在欢快地奔赴大海。至于溪林要去向哪儿?且待诸君阅读《逃》,就能知道答案。
王麟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作品《家住河边》《半袜沙子》《止痛针》等。散文集《半袜沙子》曾获浙江省三年度优秀作品集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