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真先生有部恢宏绚烂的佳蔬文化大著——《中国的蔬菜:名称考释与文化百科》,对276种中国蔬菜作以文化解读,“萝卜”是开篇“第一蔬”。萝卜原产于中国,栽培史达三千余年,写作“萝卜”不过数十年。
上古时期的萝卜即叫“庐”,也作“芦”。许慎《说文解字》称:“芦,芦菔也。” 古时“卢”与“庐”相通用, “卢”指“饭器”,繁体字“庐”由“广”与“盧”两字上下加合而成,指建筑物里备有盛饭的器具,组成简易的家居,即房屋。没有萝卜,这个家可能就维持不下去。
秦汉时期,《尔雅·释草》将单音节“芦”变成双音节“芦肥”;汉代采用谐音,将“芦肥”衍生为“芦菔”,或“芦服”;唐代“芦菔”音变为“莱菔”,又作“莱服”或“来服”——“萝卜”就算正式定名了。唐、五代时期,“莱菔”的俗名是“蘿蔔”。
“蔔”,谐音“福”,取祥瑞之意。元代《农桑辑要》《农书》等农业经典著作,萝卜都被写作“蘿蔔”,明代《本草纲目》亦写作如此,萝卜的名称用字基本固定。但中国疆域辽阔,方言众多,萝卜仍被称为“蘿蔔”“蘿葡”“罗蔔”“罗服”“劳蔔”“萝瓝”“萝瓝瓝”“萝贝”“萝北”或“萝白”。直至今天,枞阳人仍管“萝卜”叫“萝北”“萝白”的,让外地人听得一头雾水。
枞阳曾有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大名刘东雄。此人乃沿江地区的一个匪首,在各种势力间叛服无常。解放军南下,刘东雄跑了,后来成了实业家。有几个作家对刘东雄传奇很感兴趣,一写到其诨号都是“刘小拉瓜”。不禁让人倒吸口凉气,天底下哪有这种“瓜”的?
“拉瓜”的本字是“菈遝”,说白了就是萝卜,汉代文献中有记载。枞阳大萝卜白白净净,上面的须根显得胡子拉碴,这就叫“邋遢”。“拉遝”也是“邋遢”的意思,哪有土匪衣冠楚楚的?
在物质极端贫乏的时代,易栽种、产量高的萝卜,對于人类有“救命之恩”。北宋鄂州崇阳(今湖北崇阳)知县张咏,引导乡民种萝卜,帮助饥民度过了灾荒。民间感念张咏的功德,将萝卜称作“张知县菜”。张咏做过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左仆射(丞相),萝卜又被称作“张相菜”。枞阳民间则传说:曹操八十万大军下江南,一时军粮匮乏,靠枞阳大萝卜度过一劫。否则,哪还劳烦诸葛亮演一曲“借东风”?
枞阳大萝卜享誉四方,据说是与曹操有关。但是,不是所有枞阳的萝卜都叫“枞阳大萝卜”。枞阳附近皆产萝卜,品质大致相同;唯以距枞阳七里之七里头所产者为尤佳。七里头的土壤,较其他各地种萝卜为相宜,故其产品,体大味美,枞阳附近,每年萝卜产额甚大,营此业者甚多,先则大量收买,贮于麻布袋内,然后运到安庆、芜湖、南京等地销售。据闻只需消息灵通,慎重从事,即能赢利甚丰云。
枞阳民间认为:七里头的萝卜挖出之后,必须拿到江心洲沙滩埋七天。这番操作后,取出来的萝卜才是正宗的“枞阳大萝卜”,生吃如水果,切片晒干后入口,嘎嘣生脆,口齿留香。很多地方把这叫“萝卜干”,枞阳人叫作“劳葡夹”。地方文化,不是三年五载就能炼成的。
枞阳七里头的萝卜,为什么要在沙滩埋七天?文化需要仪式感,地里拔出一根就塞嘴里,那不叫“萝卜”,而叫“菈遝”。
章宪法:作家,明史学者,著有《明朝大败局》《明朝大博弈》《海上大明》《文状元》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