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王干:影响我人生转折的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小作家 热度: 10899
文学对我来说,是宗教,是朗朗月光。在我的文学道路上,有许多要特别感激的人。当年我在高邮是比较典型的文学青年,文学起点很低,资质平平,身边文友的才华让我非常羡慕。后来我能有机会做记者、做编辑,靠文学混饭吃,离不开高邮浓郁的文学氛围,更离不开对我有巨大影响的汪曾祺先生,在我文学起步时提携帮助过我的朱延庆老师、陈其昌老师、肖维琪兄长等,尤其是后来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王干老师。

  1

  20世纪80年代,高邮的文风很盛,当时高邮市文联所办的文学杂志《珠湖》(刊名由汪曾祺先生题写),是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心中的“麦加”。我们都特别在意文联陈主席期待的眼神,以在《珠湖》上发表文字为荣。

  当年汪曾祺先生三次回故乡,最为受益的是我们这些县城文学青年。我们在人生的“饥饿期”遇到汪先生的作品,审美一下子升了格。汪先生让我明白:对文字要有敬畏之心,文字不是好糊弄的;好文章是要“收”,而不是“放”;文字的背后是人格大美,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说汪曾祺先生是我的“文学旗帜”,那王干老师就是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学榜样”。

  一次,文友昇明找来王干和王蒙文学对话的录音,我们几个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围坐在一起听了大半夜。年轻的王干面对大作家、文化部部长王蒙一点都不胆怯,才思敏捷,语言犀利,是一次真正平等的文学对话。我们都为王干的才华所折服。

  1989年5月,王干老师从高邮调到南京的《钟山》杂志社,我们帮他搬家。在我们心中,能为王干老师搬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当我们一趟趟从百岁巷那座老房子里往外搬书时,更有一种仪式感,尤其是搬出王干大捆大捆写满字的稿纸时,非常感慨。一个成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他背后所付出的功夫,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次搬家,王干许多年后都对我提起。其实他不知道,这次搬家等于是他为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在高邮上了“最后一课”,我们赚大了。

  我个人特别喜欢王干的散文,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高邮深夜里有一种硫硝的气息,读了让人拍案叫绝,因为我们真的闻过这种气息,只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写出来——这个与勤奋无关,就是天生的敏感,就是才气。正如叶兆言老师所说,写作是老祖宗赐给的饭碗。

  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每次回高邮老家过春节,都爱去百岁巷王干的老房子看看。我在广东的五年,每次往返老家都要从南京转机,哪怕在车站短暂停留,都会在街边公共电话亭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王老师。虽然我人漂泊在远方,但在我心里,王干依旧是文学的精神支撑。如今我在南京见到有人提着行李在电话亭打电话,就想起我当年的情景。

  2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先生逝世,当时我在广州,看到报刊亭的报纸上汪曾祺先生的照片打了黑框,觉得大街上的车水马龙一下子停滞了。所以,当后来《东方文化周刊》筹备复刊,王干主编带着编辑来广州考察时,我见到他们犹如见到亲人。交流中,王干老师对我说:“克明,你不如回南京吧?”几天后,我买好机票,飞往南京,时间是1999年11月25日。

  “克明,你不如回南京吧?”王干的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从一名漂泊在广州的编辑成为今天的“南京老克”。如今,我在南京已经定居了23年,这些年来,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想这件事:如果不是王老师,也许我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

  2000年年底,王干老师调到北京《中华文学选刊》任主编,而我一直在《东方文化周刊》干了17年,从主编助理到采编部主任,直到杂志内容总监。我一直记着我是汪曾祺家乡的人,我是王干老师提携帮助的人,我不能丢他们的脸。我对编辑职业有敬畏之心,广交海内外优秀的师友,把南京乃至江南作为做学问的道场,数年如一日读书写作,笔耕不辍写了近百万的文字,也出版了文化散文集《南唐的天空》《南京深处谁家院》等。

  这些年来,王干老师经常来南京,只要来南京,必定会喊上我参加饭局。出席饭局的都是王干的好友苏童、张尔客、邵明波等。每次饭局,王老师都让我们有惊喜,他妙语连珠,别人简直跟不上他的思维。每当这时,我会在心里说:还是那个王干!

  这些年,王干老师在做好编辑、出版、评论工作的同时,在“文人书法”领域可谓是一匹黑马。其实从古到今,“文人书法”就是中国书法的主流。我曾几次目睹王老师和张尔客等书法家酒后斗字的场景,那种生命的张扬和酣畅,那种随心所欲的创造,我以为这才是接续中国书法清流的场景。

  有年春节我在高邮老家,兴化的文友王树兴打电话告知我王干老父亲逝世的消息,当晚我们冒着雨雪,开车赶往兴化陈堡镇。人要知冷暖懂感恩,那个冬夜雨越下越大,一路上车轮打滑,我們没有任何犹豫,就是想快些赶去灵堂,为王老爷子送一程。85岁高龄的王老爷子几年前患了癌症,王干夫妇把他接到北京协和医院,成功进行了手术,让他赢得了5年的宝贵时间。那个不眠之夜,我们见证了王干老师夫妇尽孝的动人场景,王干的爱女王晓月在爷爷身边添油灯的细节更是让人心疼,尤其是王干的老母亲,她对待生死时豁达从容的态度,让人明白,这个善良的人家是有文化清流传承的。

  我们衡量一个人,名誉、地位、才华等,统统应该放在一边,首要判断就是善良,因为善良是人的立身之本,善良也是为文做人的基础。王老师一路帮助过许多人,说来说去还是“善良”在起作用。能和像王干这样有情有义有孝有才的人交朋友,是我此生的荣幸。

  老克:本名徐克明,资深媒体人,文化记者,散文作家,著有文化散文集《南京深处谁家院》《南唐的天空》《暮光寻旧梦》等。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