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一天,我拿着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怯生生地去位于中山路2号南京市文联的三楼,东张西望地走进戏剧家协会办公室,一位瘦瘦高高的中年人接待了我。
我从包里拿出剧本给他,他望了望我,微笑着收下了我的本子:“先放着,过些时与你联系。”是北方口音,声音温和。
一个多星期后,我收到一封信,是市文联寄来的,信封的右下角特地用钢笔写了“剧协”两字。信的内容是嘱我近期有空去一趟,谈谈剧本的事,信尾署名:李克因。
我第二天就去了。这才知道上次接待我的那位瘦瘦高高的同志就是李克因老师。他客气地请我坐下,倒了杯白开水,从桌旁拿过我的本子,依旧微笑地说:“你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啊,年轻人是要有这种精神。但按文学创作的常规来说,一般都是先写小的,成熟了,有了经验再写长的、大的。特别是写电影文学剧本这样的文体,得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他说话十分有条理,声音低低的,可我的脸上渐渐有了一种灼热感,他似乎感觉到了,没再说下去。对一个刚满18岁、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他不想再深下去说什么,他宕开了话题,和我聊起在工厂的工作情况。临走,他还回了我的本子,送我至楼梯口,和我握握手。
以后,我常收到李克因老师寄来的市文联举办的各种文学报告会的入场券,我对这样的报告会很感兴趣,总把报告会的时间记得牢牢的,还特意准备了一本笔记本做记录。我的一本笔记本中还保留有1966年4月9日南京市副市长王昭铨在胜利电影院做的一场有关文艺工作的专题报告会记录。在多次报告会现场,我都能看到李老师的身影。
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认识了文坛的第一位老师,后来我知道李老师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从事过记者、编辑工作,写散文、写小说,如今是市文联剧协的秘书长。他因爱惜之情,默默地用另一种方式关心着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成长。可惜,十年“文革”,让我再没见到李克因老师,不知道他去了哪儿,但我心里始终默念着,记着这段往事。
“文革”后,我常在《新华日报》上看到署名“李克因”写的杂文,猜想这李克因是不是就是我十几年前认识的李克因老师。他应该是写剧本啊,怎么写起了杂文。但我认定这是李老师写的,文笔那么老辣,揭恶抨腐,讲理说事,张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我喜欢他的行文风格,常将他的杂文剪下来,贴在我的剪报集中,作为自己写杂文的范文。我一直记着李老师当年说的“先写小的,成熟了,有了经验再写长的、大的”,我后来的文學创作就是从写千字文入手的,并逐渐定型为散文写作。
机遇让我重新见到了李克因老师。1979年春节前,《新华日报》副刊召开作者座谈会,会议开始几分钟后,李老师赶来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穿件蓝色涤卡中山装,还是高挑的身材,还是精精瘦瘦的样子。落座后,主持人特地介绍了李老师,我这才知道李老师已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前身)工作,是当代著名的杂文家。
座谈会结束后,我主动到李老师面前自报家门,李老师先愣了一下,瞬间想起来了,我们紧紧地握着手,摇晃着。李老师还问了我的近况,在一旁的《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编辑赵力田笑着说:“廷华佩服您杂文写得好,他特注意您写的杂文。”确实,我那时把李老师的杂文当作心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这以后,我和李老师虽不常见面,但每一次见面,总是相谈甚欢,话题总是围绕着杂文展开。他讲他喜爱的省内几个杂文写得棒的名家时,那种认真、激动的神情,那种难以掩饰的喜悦,让我如沐春风。
1993年,江苏省杂文学会推出一套由著名杂文家严秀作序的“江苏杂文十家丛书”,李老师极力介绍的我省几位杂文名家,如乐秀良、姚北桦、孙敦修、赵力田、高羽等均在列。李克因的那本书名为《长天秋水》,书中不仅对各种社会现象识见不凡,而且大到国内外政治大势,小至企业改革对策,也有先见之明,妙论迭出。幽默的反语、深刻的讽刺都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书中见智慧,书中见胆肝,书中见情怀。
后来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未碰到李老师,一次我向赵力田老师问起李老师的近况,赵老师惋惜地告诉我,李克因身体一直不好,2006年逝世了。我心里顿时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有那么几天,李老师的音容笑貌总在脑际浮动着。
大约2019年初夏,我在一次文人雅集上邂逅了李克因老师的儿子李风宇,那天我们刚好坐一起,顾不及吃菜喝酒,两人始终围绕着他父亲的话题在聊。聊到情深处,风宇从包里拿出一本精装书送我,说这是前几年由他选编的父亲的一本杂文集,我一看书名为《舆论安能造乎》。与书同名的那篇杂文我读过,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摩挲书册,装帧简朴,素净大气,全然没有当今一些出版物的豪华气派。风宇说,这是他从父亲发表的一千多篇杂文中精选出的118篇。
入夜,我捧读着这本杂文集,李老师的形象在脑际一闪一闪的,有些文章尽管不止一次读过,今夜读来依旧新意迭出。书的封面上写着李老师的一句话:“为人为文要有些趣味的,一味板起脸来,迹近圣贤,吾不为也。我只是将看到的,思考到的,写出来罢了,无甚玄奥之处,能流布于世很不容易,谢谢读这些文字的朋友。”这是一位杂文家的求真务实的经验之谈。
在这星光灿烂的夜里捧读着李老师的书,我看到老一辈作家为人为文一颗透亮透亮的心。李老师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心灵深处。
徐廷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