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学生说,一拿到作文题目,头脑中无非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然后就把曾写过的文章改头换面,炮制出一篇文字来。这样的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观点,读来要么似曾相识,“涛声依旧”,要么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走不出“立意低幼,见解陈旧”的窠臼。此种情形比较普遍。
【惑因透视】
学生作文主题“立意低幼,见解陈旧”的原因,我用三个字来概括:俗、旧、偏。
所谓“俗”,就是写作时沉醉于簡单、机械、封闭的生活主题中,不能自已,久而久之,不会“睁眼看世界”。鲜活的日子,原本应该多姿多彩,却被写得简单粗粝。
所谓“旧”,是指学生不善思考,看待问题的角度单一,总想着套作宿构。习惯于重复,而不从稀松平常的人和事中,生发不一样的主题。须知,再好的主题,甜得发腻,自然不受待见;鸡汤喝多了,自然反胃。
所谓“偏”,就是不管什么作文,有学生总要想方设法绕到自己曾写过的主题上。原本写友情,“同伴在登山过程中的互帮互助”,却写成“我一次次地战胜登山遭遇的困境”,渐渐转成写过无数遍的“面对挫折”。这种偏离主题的做法,是浑水摸鱼,偷换概念。
【破惑之策】
立意,就是在对材料(题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因为“意”(主题)是文章的“纲”,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是文章的“目”。作为中学生应该从低幼、浅显走向高度和深度,去思考人生和社会,正确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看风景,那么,立意就是站在山上的位置。因此,必须考虑三个要素:
我因为什么来山上看风景?
我要站在山的哪里看风景?
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文章立意的高低、深远,取决于你所站的这座山上的位置,是在半山腰还是顶峰,是在正面还是侧面。站在山底的立意可以向山顶眺望,站在半山腰的立意可以回味山下的风景并且期待山上的风景,站在山顶的立意可以一览众山小,站在悬崖险峰的立意又别是一番滋味。
针对考生经常出现的俗、旧、偏等问题,我们从角度、风景、境界三个方面提出如下策略。
1.角度:由大到小
作文主题当然要正确、有正能量,也就是中心思想必须积极健康向上,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有些同学的作文,视野开阔,关注国际风云、政治变幻等“大”事,虽然主题“无比正确”,但毕竟阅历不足,体验不深,驾驭不住,往往“喊口号”“抄术语”,不得高分。如果同学们能把宏大的主题具体化,落小、落细、落实,视角变大为小,同样也可以写出佳作。下面这篇文章,就把一个抽象主题“中国风”,浓缩在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音乐上,诠释了家国情怀。
有种独特叫中国风(节选)
陆含菲
音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的节奏带来不一样的心情,不同的风格创造不一样的意境。曾经流行过的欧美音乐,有着疯狂的活力。现在,有一种音乐美得独特,叫中国风。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思绪可以随着二胡、古筝飘得很远很远。琴声悠悠,仿佛看得到被枫叶染色的古道,水向东流的悠远。这音乐清新,脱俗。将秋的思念和中国古典乐器相结合,没有喧嚣,只有宁静。被枫叶的色彩染上斑斓的音乐,被中国古典文化浸过的歌词,只一遍,就让你欲罢不能。这种音乐就叫中国风。
【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月光下,弹奏古筝,洗去尘埃,脱离世事繁华。这月下的哀愁是一种美,一种沧桑的美,能将愁化为美的,叫中国风。
【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种婉转的美,所有的情绪泼墨挥洒,这兰亭序,一气呵成。兰亭序本是王羲之的书法,加上中国风,几笔勾画了一封唯美的情书。音乐中加上历史的味道,弹指岁月,青石板街,淡淡描绘着历史,有些物可以封存,思念却只能在音乐中传递。等待也是一种美,因为等,手揽回忆怎么睡,因为等,又潇潇了几夜。哦,这就是中国风。
悠远宁静,思念微醺;忧伤凄美,流年如水;婉转动人,情字何解;清新脱俗,唯美绝伦。这就是美,就是独特,就叫中国风。
上述例文启示我们,考场作文可以把主题的角度变得“小”一点,聚焦于一点,便于抒写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又如2020年常州市中考作文题“社区的傍晚”,可以写村庄、小区傍晚的风景,如广场舞大妈们的健康生活,小菜贩守着摊位谋生的不易,左邻右舍嘘寒问暖的温馨瞬间,也可以写网络虚拟社区的傍晚场景,如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者通过互联网集聚一起,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争相发言的氛围……类似的精彩镜头,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事,背后却折射出“大”的主题,如百姓安居乐业,追求幸福,平等自由等。可亲可感,只要用心体察,俯拾皆是,都能下笔成文,以小见大。
2.风景:由浅入深
生活中的“风景”,并不都是惊艳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本是生活常态。写作时,要学会从庸常现象中看出非凡本质,提炼出常人忽略的深度意义、情感、价值来。所谓“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就是这个道理。
在《让爱永驻心中》一文中,胥欣妤写到这样一个片段:
城郊的夜晚,车灯一明一灭地闪耀着,像天上眨眼的星星。街灯垂着头,映染一片昏黄,似在向过路的行人致敬。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进了一家面馆,鼻子呼吸着熟悉的气息,思绪却有些陌生了。手抚过洁净的桌板,心里竟生出些许不知名的情绪。
“老板娘,一碗面,给你加两块钱,多给些面吧。”
“好!加钱就不用了,一把面能值几个钱。”老板娘黝黑的脸庞露出了热情的笑容。“坐吧,面给你端来!”她起身招呼着一个中等年纪的妇女,身形微胖,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
她围裙一系,挥起抹布,麻利地进了厨房。很快,油烟机开动,煤气炉“呼呼”地吹气,煲起了一段满溢人间烟火气的声乐。一把刀,一段板,一柳葱,一块牛肉,细细切完,滚入油水。“滋啦”一声,香味也就出来了。不一会儿,起锅熄火,捞起满满一大勺面,满滚滚地灌进汤盆,小料微调,再加一勺辣油,热乎乎的,点亮了我沉郁的心情。
我问她:“不早了,怎么不打烊啊?”她的笑容少了点,沉默了半晌。“这儿小店少,回家的孩子们饿了肚子没处吃饭,我搁这儿等他们呢。”她说着,微微半眯着眼,似在眺望远方。我从她的眼神里,竟看到了一份坚毅、责任和担当。
上述文章片段,老板娘加面不要钱,是对“我”的爱;夜晚守候攤头,是对更多“孩子”的爱;浅浅的主题,蕴藏深深的情感。小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这个简单朴实的画面,由眼前的老板娘,联想到更多的和老板娘一样的人,表达了“当你满怀希望地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会赠予你一份美好”的主旨,可谓由浅入深。
考场命题,我们可以从浅浅的生活现象入手,抓住本质的关键词,挖掘背后的深意。如果只是生活的“还原”,而不是生活的“提炼”,那么文字只是司空见惯的记录,如同账房先生笔下的流水账,文章自然缺乏见地和诗意,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泯然众人了。
3.境界:旧中出新
有同学说,生活的主旋律无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还能有什么新意吗?其实,主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写作者却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只要你用心思考,纵然“去年今日此门中”,也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新意,让人怦然心动,若有所思。
感受老巷之韵(节选)
毛佳星
伫立在城市的一隅,眼前是川流不息的纷繁,耳旁呼啸着车水马龙的嘈杂。我多想再次投入你的怀抱,感受你心底流泻出的韵致,尽管,你只是一条无名小巷。
那是你的恬淡与安详——粉墙黛瓦微微低斜,青石板路光滑无泥,你总是沉睡在甜美的梦境里。偶尔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或是谁家小孩儿的哭声夺窗而出,总能带来几分久违的生气。漫溯其间,常常看到年迈的老人悠闲地靠着竹凳,手摇蒲扇,向穿梭的行人投来平和的微笑。仿佛洞若观火,却又宠辱不惊。
那是你古老的文化气息——家家户户破旧的木门上,仍然残存着过年时张贴的春联。风雨的侵蚀已经让它们斑驳不堪,可那独特的中国红却不曾褪色。远处,传来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和欢快的足音,有跳方格的,有丢沙包的,有跳皮筋的。在他们澄澈的眸子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的剪影。
那是你带给我的心灵回归——在老巷尽头伫立,回想着那仅仅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旅行。回归纯真,回归淡然,回归生命中最原始的快乐,更回归到熔铸在人们血液里的真情。
无论四季如何交替,世事如何变迁,老巷永远在城市的一隅,默默等待我们用心感受城市的韵味……
如今旅游观景,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主题自然不新鲜。但是毛佳星同学却从老巷之韵中发现了简单、充实、宁静、坚持,一种“回归的真情”似乎在召唤着人们去体验和感受。
怎么做到 “旧中出新”呢?方法有二:一是逆向思维,从认识事物的常规规律的反方向来思考问题,正中求反,反中求正。大家都写“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就写“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母”“失败是失败之母”;大家都写“我喜欢春天”,我就写“我不喜欢春天的N个理由”,或者像刘禹锡那样反其道而行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二是发散思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件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和探究,选择与众不同的立意。正如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千百年来还是有那么多文人骚客写下了无数不朽篇章,有的爱得温婉,有的爱得炽热,有的爱得深沉,有的爱得质朴,可谓一百个作者就有一百个母爱。从司空见惯中抽象出不同的“这一个”主题,“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就是“新”。
梁增红: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教育领军人才,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