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时间:2008/1/28 作者: 田牧 热度: 92030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词家,主战派爱国斗士;字坦夫(后改为“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出生于当时已被金国统治的山东,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21岁时聚众起义,参加山东耿京的抗京斗争;不久率领二千多人归于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务。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多次上奏朝廷,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四十二岁时落职,长期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闲居,达二十年之久。其后一度被重新启用,出任浙东、镇江,不久又被革职。最终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宏愿。晚年病故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其词作多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是宋词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被后世所推崇的名作主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扬州慢.淮左名都》等。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全宋词》中录有辛词600多首,为宋代词家之冠;辛词在宋代亦有很多版本。辛弃疾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宋词作家。

    词牌介绍:

    中仄平平(句),中平中仄(句),平仄平仄(韵),中仄平平(句),中平仄仄(句),中仄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句),中仄中平平仄(韵),中平平(豆),平平中仄(句),仄平中中平仄(韵)。

    中平中仄(句),中平平仄(句),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句),中平中仄(句),中仄平中仄(韵),仄平平仄(句),中平中仄(句),中仄中平中仄(韵),中平仄(豆),平平仄仄(句),仄平仄仄(韵)。

    :(1)、《永遇乐》又名《永遇乐慢》、《消息》;有仄、平声两体;仄声体始于北宋,平声韵始于南宋。(2)、仄声韵以苏轼词“明月如霜”为正体,亦有柳永词、晁补之词等几个变格,句读、平仄稍有不同。(3)、后人多参照苏轼格填词,双调,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上片起首两句,第四、五句,以及第七、八句以对仗为佳;下片结句可作上一下四句法。

    词语解释:

   (1)、孙仲谋:孙权,字仲谋;汉末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君主。东汉“破虏将军”孙坚的次子;19岁时继承长兄孙策的之位,力据江东,联蜀抗魏。于公元222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吴王”;于公元229年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孙权享年71岁,统治东吴51年;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其统治期间,东吴经济明显发展,疆域扩大,与海外(包括台湾)联系密切。

   (2)、风流:这里指英雄人物的业绩。

   (3)、寄奴:刘裕,字德舆;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燕、后秦,建立赫赫功绩,因而官至相国,被封为“宋王”;于公元420年推翻东晋,自立为帝。刘裕一生指挥过无数作战,身先士卒,常能以少胜多,并善于水战。刘裕曾两次帅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其所指挥的“北伐”,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之一。

   (4)、元嘉草草:“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424—453)。宋文帝刘义隆,字车儿,是宋武帝刘裕的三儿子。公元424年,辅政司马等大臣废黜宋少帝(太子刘义符),立其为帝,时年17岁;46岁时被太子所杀。其在位30年,“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史称“元嘉之治”。“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5)、封狼居胥:“封”是古代帝王筑坛祭天的仪式;祭天为“封”,祭地为“禅”。狼居胥,山名,亦即“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汉代大将军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6)、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值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也就是词人率军南归宋朝四十三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时候。

   (7)、佛狸祠:“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拓跋焘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通过一系列战争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在位28年;后被部将所杀。元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作为督战使用,后来成为一座庙宇。当时流传着“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8)、神鸦社鼓:“神鸦”,指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指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9)、廉颇: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的杰出军事将领。善于用兵;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其与蔺相如文武合璧,是赵国存亡的重要人物。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因秦国攻赵,赵王想再启用廉颇,但又怕他已衰老,便派使者前去探看。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要他回赵后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赵后,就捏造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很大,但—刻工夫就拉了好几次屎。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赵国。

    作品简析:

    这首词写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时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被朝廷重新启用,出任镇江知府。在此词中,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己意,倾泻爱国情怀。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高超的艺术手法,充分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展现了作品的意境美。后人认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杨慎《词品》)。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历史上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东汉时期属于扬州丹阳郡丹徒县管辖。东汉建安年间,这里成为孙权最早的治所,称为“京城”,东吴建国后迁都建业(南京),便改名为“京口”。东晋南渡后,这里仍是东海郡所。京口人刘裕在此起兵,消除内乱,取代东晋。南宋开禧元年,志大才疏的外戚韩侂胄(河南安阳人,其母亲是宋高宗之妹)被升为“平章军国事”,权高宰相之上;在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取得高位后,他又想通过北伐获取资本,巩固自己的朝野势力。当时的局势对南宋朝廷相当有利。北宋灭亡已经有七十多年,北方领土一直沦陷在金人之手,中原遗民热切盼望宋军北伐,而南方军民也有收复失地、重振纪纲的强烈愿望。当时的金国,国势衰弱,尤其是北方蒙古的崛起,大大削弱了它的统治。可以说,这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只是,南宋自主战派张浚北伐失败后,近四十年未开兵仗,缺乏得力的军事将领,这成为开禧北伐的巨大隐患。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好大喜功,草草起兵,结果用人不当,内拱不断,致使东、西战线连连惨败,自己也在朝廷求和的交易中,于开禧三年(1207年)被主和派勾结皇后扬氏害死。此次北伐的惨败,正应验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浙东安抚使。1204年,也就是在准备北伐之前,韩侂胄想利用辛弃疾是主战派元老的名声作号召,将其调往濒临抗战前线的镇江,任镇江知府。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切不可草率行事。哪知,急于求成的韩倪胄却猜疑辛弃疾,将他调离镇江。这首词写于1205年,当时的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准备;但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紧锣密鼓的北伐声,固然能唤起词人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词人深思熟虑的情怀,交织着复杂的心理,在这首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这首《永遇乐》之所以能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同时,它也代表了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词中典故运用恰到好处;它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此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人物,抒写报国情怀,阐明个人见地,正是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此作上片怀古。词人登临北固楼,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感慨自己报国无门、夙愿难成。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起句“千古江山”,格调非凡,气势磅礴。“英雄无觅”一句,折锋一转,变为沉郁,欲觅当年英雄踪迹而不得,暗含自己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联想起当年的孙仲谋,年少有为,坐镇京口,占据江东,击退强敌,三分天下,建立了盖世功业;真是感慨万千。而现在的京口,由于朝廷偏安,歌舞升平,当年英雄人物的“灵气”已荡然不存。正所谓“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接着,词人以眼前的景象,来进一步渲染这种感慨的思绪和忧郁的心情。“斜阳草树”一句,把情与景融和得十分协调,有一种沧桑感,让人凄然情伤。但词人并不消沉,仍对报国怀有希望。“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正是这种心态的影射。想到东晋时期的刘裕,也正是在京口,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和寻常的社会环境中,戎马征战,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因而,词人精神为之一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气慨!词人通过追忆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使之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感慨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也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对朝廷苟安求和的讽刺和谴责。

    此作下片喻今。词人通过几个历史典故,谕示现实,意义深远。下片的十二句词,含有三层意思;其词义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以下三句,说的是南朝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据《史记》载,宋文帝刘义隆曾作过三次北伐,并幻想能像东汉霍去病那样取得胜利,“封狼居胥”,凯旋而归。但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就是宋文帝急于求成,不听老臣宿将的意见,轻起兵端。词人通过这一历史典故,委婉地告诫朝廷:要慎重行事呀!看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用兵,不但未能“封狼居胥”,反而落得“仓惶北顾”的悲哀。词人在此处使用一个“赢”字,极富讽刺含义,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四十三年”至“神鸦社鼓”六句为第二层意思,词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辛弃疾登临北固楼时,已是他南渡归宋的第四十三个年头。登楼北望,记忆犹深;“烽火扬州路”,过去如火如荼的抗金岁月仍历历在目。此处的“路”为当时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据历史资料我们可知,辛弃疾南归的时候,正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当时,金国发生叛乱,皇帝完颜亮在南侵途中被部将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金国在中原的统治,形势大好。宋孝宗亦启用主战派北伐;但军事失利后再一次与金国讲和。此后宋、金长期处于对歧局面;辛弃疾的报国之志也就无从施展。而眼前,“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社鼓”的安宁景象,全无战斗的气氛。此三句,词人从缅怀往事回到现实,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人民将逐渐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对时代的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使词人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最后三句,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出自己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朝廷不能尽用人才的感慨;这是第三层意思。廉颇典故的运用,非常贴切、逼真。不仅如此,词人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遭遇,放在宋金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这就赋予了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这首《永遇乐》使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词论政,意义深刻。上片通过缅怀孙权、刘裕,表达了词人对建立英雄业绩的向往;下片讽喻“元嘉草草”,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并通过廉颇的故事,书写了对朝廷的愤懑。词中所用语言极为精炼,但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比如,词中提到的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象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善用典故,是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全词多处用典,贴切恰当,语句精炼,内容丰富。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的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的昏庸对比现实中的朝廷及韩侂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收到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词中所用典故,都十分生动形象,毫无呆滞生涩之感。比如,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词人的笔下,都化成了活生生的图画,使人读来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可以说,辛弃疾的词,在创作上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辛词继承了苏词的豪放,以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