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名城徐州,燕子楼是众多名胜古迹中较小的景点,但它却名扬千古。我曾想,那小小燕子楼,既没有泰山的巍峨、黄山的奇秀,又没有岳阳楼的壮观、黄鹤楼的风雅,何以能引起文坛巨子们千年嗟叹和感怀呢?
燕子楼的渊薮首先要从唐朝的武宁军节度使张愔说起。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张愔继去世的父亲张建封到徐州就职。洛阳才子张愔文武双全,政绩卓著,且得徐州军民拥戴,不久即升迁为武宁军节度使。在唐代,达官显贵多蓄歌妓,儒雅风流的张愔难脱世俗。交往中,张愔结识了聪明美丽的歌妓关盼盼。关盼盼是彭城人,据说出身书香人家,后因父母双亡,孤苦无依,被人卖到烟花巷,备尝人间炎凉。张愔同情盼盼遭遇,花重金将其赎出,蓄养身边,并令人教其诗书,使之很快成为一位能歌善舞、精通管弦、工诗善词的名媛。郎才女貌、恩爱相伴中,张愔为红粉知己关盼盼在府邸内建造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因其飞檐挑角,形如飞燕,且年年岁岁春归燕多栖息于此,故名燕子楼。
历史上的燕子楼曾多次毁于兵燹,徐州父老思念关盼盼为人,屡毁屡建,基址也历经变迁。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在《彭城杂咏》中说道:“何处春风燕子楼,断碑落日古城头。画眉人远繁华歇,无数青山生暮愁。”
如今恰逢盛世,人们重塑风流。今天的燕子楼,位于云龙公园的知春岛上,是徐州市政府于公元1985年重建的。走进云龙公园,只见园内建筑一派岭南风格,山水相映成趣,景点错落有致,如诗如画。过拱桥,上知春岛,燕子楼已入眼帘。在燕子楼上,凭栏眺望,潋滟的湖水映衬着远处苍翠葱茏的云龙山景。看近处,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掩映下,二层结构的小楼卷脊重檐、白墙黛瓦、琼阁轩窗,高翘的檐角像展开的燕翼,古朴瑰丽而明快优雅。此情此景,美不胜收,让游人陶醉。
在友人的引导下,踏进小楼厅堂。厅内除了一幅赵朴初书写的白居易《燕子楼诗及序》,就是一些古朴精致的桌椅床柜和文化装饰等,找不到一丝历史的痕迹。站在二楼轩窗前,俯视楼下亭榭回廊、假山流水,仅见美女雕像一尊,似盼盼亭亭玉立于清静寂寥之中。难怪苏东城曾感叹:“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燕子楼的风流首先缘于一段以诗杀人的爱情悲剧。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时任校书郎的大诗人白居易游历徐、泗,受到徐帅张愔的热情款待。席间盼盼为其歌舞助兴。关盼盼对大诗人心仪已久,还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长恨歌》。看到风雅多姿、善歌善舞的盼盼后,白居易大加赞赏,即席挥毫赠诗曰:“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朝廷颁诏,命张愔入朝任兵部尚书。可天有不测风云,张愔赴长安的途中突发急病,一命归天。噩耗传来,盼盼如雷轰顶,哭得死去活来。自此后,年轻貌美的盼盼矢志为张愔守节,歌声不作,舞袖销香,以一老妪相伴孤守楼中十度春秋。
张愔有个堂兄弟叫张仲素,唐贞元年间进士、诗人,曾在武宁军中任职多年,对盼盼的身世知之甚深,自张愔死后对盼盼也多有照顾。后来,张仲素以盼盼的口气写了《燕子楼》诗三首,大诗人白居易吟罢,当年与盼盼彭城巧遇的一幕又出现在眼前,于是信手和诗三首。诗中除感叹盼盼的红颜美色和多才多艺外,更多的是深深的同情与敬重。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诗中“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一句,深深刺痛了盼盼的心。因为在她看来,诗句分明是在讥讽自己没能为张愔殉情是为不贞。特别让人不解的是,白居易唯恐不乱,又补上一首七言绝句:“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应该说,唐朝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当时,宫中嫔妃、公主尚可改嫁易主,何况只有侍妾身份的关盼盼呢?而且凭她的才貌,另寻新欢也非难事,可她并没有这样做。盼盼含泪写了一首诗来表白心迹,说当时的主要顾虑是怕玷污了张愔的名声。如此节操,仍被人误解。最终关盼盼还是选择了绝食的办法。十日后,一代佳人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白居易竟然以诗逼死了一位美艳绝伦、才华横溢且痴情重义的女子,让人扼腕!
古往今来,才女秀媛的美貌、才学和故事,都是在文人的笔下得以流传的。关盼盼的死给唐宋以来的文人墨客带来灵感,歌咏燕子楼的名篇继出。元代有《燕子楼》杂剧,明代《警世通言》和清代的《聊斋志异》都有燕子楼的故事,《红楼梦》中林黛玉亦有“香残燕子楼”的诗句。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大文学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可刚一上任,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亲临抗洪一线,动员一切力量将洪水挡在城外。待洪水退去后,他才想起两百多年前关盼盼在燕子楼香消玉殒的故事。结果,他在燕子楼住了一夜,思前想后,情真意切,写了一首《永遇乐》,副题是“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此词描写小楼的清幽夜景,抒发惊梦后的惆怅之情。当时苏轼虽然刚到徐州,但连年来由于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仕途上频繁迁调而带来的愤懑,时时向他袭来,此刻夜宿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却让他顿悟了“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道理,遂生发出几时归去,作个闲人的人生意念。
誰能想到,千古英雄文天祥也给燕子楼添上重重的一笔!当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后,被解往元大都时路过徐州,有感而发,作《燕子楼》诗。“因何张家妾,名与山河存?自古皆有死,忠义不长没。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文天祥一语道破关盼盼之所以牵动人心的真谛,就是她的心,而不是她的色。本来关盼盼与政治毫无瓜葛,然诗人却以盼盼对爱情的贞烈,比拟自己面对山河破碎、身陷囹圄,甘愿以身殉国的坚定意志。结果,一个为夫殉情,一个为国尽忠,让世人唏嘘不已。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句名言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的,小小燕子楼经受了不寻常的千年风雨砥砺,叫它不出名都不可能!漫步在小楼的曲径回廊上小憩,听燕子呢喃,看杨柳舞低。我想,退休了,无了案牍之劳形,少了应酬之烦扰,是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不仅远在天涯的名山大川要去朝拜欣赏,就是近在咫尺的人文景观更要去领略晓悟,因为在家门口附近,像燕子楼一样的人文景观,既独具地方特色,又俯拾皆是。
老家的树
乡下老家的树有多种,我最喜欢的是梧桐树。梧桐树在堂屋的右前方,比水桶还粗,约有六七米之高。每当夏季来临,它旁逸斜出,枝繁叶茂,树冠遮盖大半个小院。回乡来到梧桐树下,或把酒桐花春风,或卧听梧声秋雨,甚是怡然自得。
我对梧桐情有独钟,缘于一种难以割舍的记忆。小时候,我家住在村子西头的另一个地方,几间土房子,门前也有棵梧桐树,大小与现在的这棵差不多,只是稍矮一些。至于梧桐树的历史,父母也说不清。那年月,地里庄稼都长不好,村里的树木更是稀疏不整,所以这棵树在穷乡僻壤更显稀奇。再者,父母人缘好,邻居们闲暇时常来树下小憩,成了乡亲谈古说今的场地。白天,梧叶桐花,我和小伙伴捉迷藏,逮知了,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夜晚,缺月疏桐,聆听老人们讲述牛郎织女和许仙白娘子的故事,如梦如幻。6岁那年,母亲给我挎上新书包,我从梧桐树下走进学校。18岁那年,在父老乡亲的欢送下,我从梧桐树前奔赴了绿色军营……40年来家国,梧桐秋雨魂牵梦绕。
梧桐树,还给我带来了一些美好的向往。梧桐树原产就是咱中国,南北各地都有栽培,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佼佼者,自古就被人们推崇。《诗经·大雅》中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说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說到梧桐。他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遇到梧桐才肯栖落。由于人们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梧桐树成了品格高洁和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对梧桐树有了新的希冀,有条件的大家富户经常是在家前院里多栽梧桐。后来人们更是奇想连篇,引出了一众“筑巢引凤”的故事,以励志青年人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不曾想,我也沾了老一辈子的光。东邻的二大娘,常拍着我的头开玩笑地说,你家有棵梧桐树,等长大了一定能找个好媳妇。西舍的三叔也来凑热闹,说你家有棵梧桐树,早晚能发财致富。孰真孰假,谁信呢?
然而,这毕竟是一份祝福、一份企盼。有了它,就像有了信仰和理念,就有了一种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是的,我自从怀揣着儿时的梦想,走出了梧叶桐花的美丽传说,浪迹天涯,却从不敢懈怠。多年间,为了学习,也曾“风雨无悔,鸡鸣不已。”为了工作,也曾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虽说风风雨雨几十年,一生平淡,一事无成,却也是心底坦然,无怨无悔。
古时候,花木常被人们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古人说,梧是雄树,桐为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具想象力和浪漫色彩,诗说,“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鸣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最典型的就是有关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众所周知,《长恨歌》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的经典之作,诗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人以春风桃李、秋雨梧桐作比拟,把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杨贵妃因安史之乱而生离死别的凄凉境况。到元代,文学家白朴更是以《梧桐雨》为名编成杂剧,该剧以巧妙的情节设计和美妙的文辞,把李杨的悲欢离合、天上人间,与秋雨梧桐丝丝相扣,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年后的又一天,回老家看望父母。为了迎接我,父母哥嫂正忙着整理小院,打扫卫生。刚进门时,只见他们围着一棵小小的野生梧桐树,正为它的去留犹豫着。我眼前一亮,力劝他们刀下留树!小梧桐树苗刚刚有一米多高的样子,叶片十来枚,青青的,嫩嫩的,亭亭净植,不蔓不枝,十分可爱。看我喜欢,全家人没了争议,还和我一起给小树修了一个半米多高的小篱笆,松了土,浇了水。梧桐树长得很快,刚刚两年,就已上了屋顶。为了让它不受委屈,全院树木都清除了。
白露降,西风凉,骤雨初歇,清秋又至。放下手中的笔,倚窗远眺。只见天高气爽,塞雁南飞。我想,又该看望我的梧桐树了。
“西风吹老梧桐树,仍送新霜两鬓来。”为何对梧桐一往情深,乐此不疲?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热土,那里有我的儿时记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