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白狼山下有人烟

时间:2023/11/9 作者: 翠苑 热度: 15514
王玉彪

  生活在地球上,山是随处可见的。

  面对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和关照方式。有的人心怀景仰,生崇拜心;有的人摩拳擦掌,现征服欲;有的人依之靠之,有安全感……不一而足,千秋各异。我之于山,既无崇拜心,亦无征服欲,更无凭依感,而更多的是思考和探求周围的一切与山的关联性、共生性。这种特殊的关照方式与家乡的白狼山密切相关,完全可以说是由于它而催生了这种理念。而且随着与之接触频次的增多,这种念头也越发的强烈。

  白狼山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建昌县境内,地处燕山山脉最东侧余脉之一的松岭山系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3′至120°18′,北纬40°24′至41°06′之间,总面积17440公顷,主峰海拔1140.2米。虽然放眼全国,它算不上名山大川,可在我们辽西一带,它却是响当当的伟丈夫。

  面对着地图,我认真地点数过,在可视范围内,在白狼山的周围共有20个乡镇,其中紧邻白狼山的内圈有7个,稍远一点的外圈有13个。查阅有关资料,这20个乡镇共有214个建制村,总面积达2299.15平方千米,总人口达49.17万人。

  白狼山距我的老家只有7.8公里,距我目前的居住地只有5.9公里,距我原来的办公地点只有5.6公里,而从前我母亲的老家基本上就偎依在它的怀里,那里也曾是我儿时的乐园。可以毫不夸饰地讲,从小我就与之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自行前往,或借陪同客人的工作之便,没少踩踏它的肩膀。

  自然是美的,人类活动是美的,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自然的美也就将大打折扣。每次登上白狼山的主峰——大猴山(老座山),人们或远眺,或鸟瞰;或赞赏天空之澄碧,或歆享空气之清新;或啸傲林野涯际,或静听空谷回音……而我更多关注的,还是山的周围视力可及范围内,那些或远或近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以及与它们相关联的一切。每一次抵达峰顶,我不仅要观赏、品味它们,而且还要为它们拍照,留下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天气条件下那别具韵味的美的瞬间。

  白狼山周围共有214个建制村,如果按照每个建制村平均有5个自然屯计数,在整个白狼山的周围,大约就聚集了上千个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村落。远的视而不见,与之紧密相连的7个乡镇,就下辖74个建制村,同时还有若干个社区,大概也应有近400个自然屯。这些村落大多因水而聚,或有大河奔流,或有小河蜿蜒。纵使是没有地表径流,地下水也是比较丰富的。这些村落一般都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庭院组成,都在绿树的掩映下和田园的环抱中。在庭院里,每家每户除了种植一些瓜果梨桃和菜蔬满足日常之需外,还要饲养一些牛马骡驴和猪狗鸡鸭之类的畜禽,供人役使或享用。人是群居性动物,不仅要鸡犬之声相闻,更要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往来。每一个村落,都有或宽或窄,或直或曲的若干条道路与周围的一切相交通。水是生命之源,那大大小小的河流和那潜在的水源,就是这些村村落落的血脉和给养。人都有和外部世界沟通和联系的想法和欲望,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路,就是联系外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些高低错落的树木和那些红花绿草,更多的是起到了梳妆打扮的作用。民以食为天,那一处处的田园和那上面生长着的一切可资利用的东西,就是村村落落里那些父老乡亲们的口粮和吃食。如果抛开一个个小的视点,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去审读,那一条条路,那一湾湾水,不就是一个个弹奏着动感音乐的五线谱吗?而那一个个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村落,不就是这个五线谱上最悦耳的音符吗?

  史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8月20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从盛京(沈阳)起驾,迁都北京。这声势浩大的迁都活动整整持续了两年之久。继而,从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山东、直隶、河南一带生活无着的人民开始“闯关东”。历史上各民族对自己的发祥地都是敬若神明、呵护有加。大量移民的涌入,势必危及和消耗满族“龙兴之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保护“龙兴之地”,顺治十一年(1654年),满清政府开始修建“柳条边”,将“边外”划为禁区,严禁移民“犯边”。由于关内贫苦百姓移居东北的愿望日趋强烈,移民的潮流势不可挡,从嘉庆年间(1796—1820年)起,便陆续放垦边外土地。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长达253年的封禁才宣告结束。

  白狼山周边地区都属于清政府划定的“边外”之地,从1796年开始才陆续放垦边外土地。史载,清入关以后,留住在东北地区的人口不足40万人,而目前居住在白狼山周边的人口竟然近50万人,紧邻它的那几个乡镇总人口也在20万以上。从民族构成来看,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汉族,占比接近97%。这足以说明,这些人都是1796年后220多年间山东、河北等地移民的后裔。

  至此我便想到了一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白狼山周边的人口密度已大到一定程度,沟沟汊汊几乎都挤满了人。可在最初开边放垦的时候,这里可是任人率性而居的荒蛮之地呀,那么我们的先人为什么对这块土地情有独钟呢?有一个成语叫“山高水长”,有一个俗语说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白狼山海拔上千米,植被茂密,具有凝云聚雨的独特魅力。建昌是大凌河和六股河等多条较大河流的发源地,虽然它们最初的源头并不在白狼山,但从白狼山起源靠白狼山水系补给的众多河流都是大凌河和六股河的重要补给水源。惯常意义上讲,河流两岸都是土壤肥沃、生态宜居的地方。答案似乎就在这里!老百姓讲究“风水”,科学上讲“环境影响评价”。从易于生存的角度讲,依山傍水都是人們的首选。这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深入骨髓的信仰,可能也与蒙昧时期人类社会初创阶段对自然的崇拜和依赖不无干系。

  白狼山自然保护区有辽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它地处华北植物区系、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和长白植物区系的过渡与交汇带上,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辖区内暖温带天然落叶、阔叶林和侧柏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目的。截至2013年,保护区内已查明分布有高等植物151科497属1004种,其中包括苔藓植物31科76属151种、蕨类植物14科22属42种、裸子植物3科7属10种、被子植物103科392属801种。有野大豆、黄菠萝、紫椴、绶草、二叶蛇唇兰、人参、蒙古栎、刺五加、黄芪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此外还有大型真菌19科32属40种。已查明共有脊椎动物26目56科221种,其中包括兽类6目23科29种,鱼类2目3科23种,鸟类15目33科152种,爬行动物类2目4科12种,两栖动物类1目3科5种。还有无脊椎动物昆虫类11目83科48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种(金雕),有黄喉貂、大天鹅、黑鸢、秃鹫、雕鸮、雀鹰、苍鹰、燕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的先人选择了白狼山,也就选择了聚宝盆。两百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不仅尽情享受了白狼山的呵护和庇佑,充分领略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得天独厚地优先享用了它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当然,事情都是相互的,乡民们得到了白狼山的恩宠和惠赐,人的聚集和栖居也为白狼山增加了灵气和活力。特别是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炊烟袅袅的时候,那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从地质构成上讲,白狼山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燕山期花岗岩就是指燕山构造期形成的花岗岩。燕山构造期,简称燕山期,是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之间的构造期,距今至少也有上亿年的时间。白狼山发展成今天这个状态,肯定是一个历史的渐变过程。但无论怎么讲,在先民们没有到达之前,它肯定是一处蛮荒之地。远的不讲,山始终是那座山,可在2011年之前,没被贴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签时,它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几乎鲜有人问津。不用说外地人,就是当地的“土著”光顾它的也不是很多。直到它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才逐渐地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这就像人一样,品德和才学固然重要,但更要有识才的人和爱才的伯乐。只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