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过节,通霍铁路车家营子大桥第十五号桥墩下面总能看见一个人。他一米六七的个子,身穿七十年代人民解放军战士军服,领口两边红色的领章格外耀眼,帽沿上的红五星熠熠生辉。虽人已年过六旬,却依旧精神抖擞。挎着小篮筐,里装满纸钱和祭品,来祭典那些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四十年了,风雨无阻。他就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六十八团二排三班车家营子大桥十五号基坑的班长黄天明。他曾发誓,这辈子不管干啥儿,他都要扎根在这片他和战友曾经洒泪挥汗战斗过的地方,守好这座桥,来陪伴那些为修建这座大桥,献出年轻生命长眠在这里的战友。
(二)
通霍铁路从通辽到霍林河蜿蜒五百公里,霍林河市有国家第二大天然煤矿,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对于解决东北、内蒙地区能源不足,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当年,为了打通通霍线,把那里的资源运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六十八团奉命于一九七六年开赴这里。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通霍线干了整整三年。这三年里,他们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勇闯难关,表现了人民军队英勇善战大无畏的精神。
车家营子大桥是整个工程线路的难点,这里地势洼、水急、水面宽,是个最难啃的骨头。经师部几次讨论、开会,师领导亲自组织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赴现场勘察论证,最后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六十八团。师领导紧紧地握住六十八团王团长的手说:“这是一个最艰巨的任务。国家和人民都在听我们的好消息!为了早日实现通车,多快好省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期待着你们完成好这次光荣使命!”
王团长严肃而坚定地说:“师长,放心吧,我保证完成任务!”
说完,敬了一个军礼!
(三)
早春二月,北方的春风还是没有把冬天寒冷吹走,寒风刺骨伴着扬起的雪花,几辆哈斯车载着铁道兵工程技术人员停在即将要建造的车家营子特大铁路桥下面,他们顶着风雪,在近三百多米宽的冰面上,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勘察、设计。
警卫员走过来说:“团长,你看大家也都冷了,咱们还是回去吧,再过一会儿,车都冻了。”
王团长摆摆手,扯大了嗓子喊着:“战友们,再坚持一会儿!要细致,多设计几套方案,不留漏点。司机们把车再打着一会儿。”
然后,他又嘱咐几个战士捡点干柴在窝风处点火,要大家暖和一下。
车家营子大桥,长600米,宽18米,高离地面30米,钢梁结构,并排近100个直径4米的桥墩,双车道,桥墩基坑深15米。
一切都准备就绪,团长组织了全团宣誓大会,王团长指着桌子上厚厚的图纸说:“同志们,战友们,我们的工程师、技术员经过一冬的努力,已经把车家营子大桥勘探好!经过几次论证,设计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来了。我们有没有信心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尽快、安全、以可靠的质量来完成上级交给我们团的任务,打好这场艰巨的歼灭战?”
战士们振臂高呼:“保证完成任务!”
战士们风餐露宿,啃着馒头,吃着酸辣菜(部队用的一种用白菜红椒做的铁盒罐头)。第一步先把霍林河水引走, 然后,在河面上挖基坑,以班为单位,为了抢时间、赶速度,在雨季来临之前保证完成所有基坑灌浆工作,24小时不停作业。
二排三班的战士分到的是第15号基坑桩位,正是难点,挖不到一米就见水了,用水泵一边抽水一边挖,小李和小燕是湖南籍的;小王,小陈和小苏是四川籍的;小黄,小董他们几个是广东籍的,这帮都是血气方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几天干下来,他们的两眼都熬红了,手磨出血泡,起了茧子,有的还裂了口子。班长黄天明说:“战友们,别看咱们班的基坑难度大,可咱们干劲儿足,从扔出的土方量看,咱们还在领先別的班!”
小李笑着说:“哈哈!那是咱们出身好!都是农村苦大力出身,不怕苦、心也齐,都是干茬子!”
说着,自豪地竖起了大拇指。
四川籍战士小苏操着浓浓的四川腔说:“那当然,硬碰硬,城市兵跟咱们比还得差半截子哩!”
小陈一边挖土,一边挪动着小水泵说:“你们可别得意忘形,才三、四米水就这么急,到时候光这水就得成个大问题。”
班长小黄说:“俗话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候再说嘛!大家都多注意点。”
小苏说:“放心吧!班长,咱们还得加油干啊!到时候大桥修成,全线通车,班长,能不能领咱三班坐上咱亲手修的铁路去逛一圈儿啊?去看一看霍林河露天大煤田。”
小李说:“对对对,跟我想一块儿去了!到时候咱们三班都去,坐坐火车,看咱修的铁路稳不稳?
“班长小黄说:“别的不敢答应,这点儿心愿还可以完成的。干干干,就看你们的了,到时候为咱班再争个锦旗,弄个奖状,带上光荣花,还怕去不上北京,当不上劳模代表吗?”
小陈说:“班长,明天还得加个水泵吧?到时候,别当误咱们干活儿。”
班长黄天明说:“对!大家都想着点儿。”
(四)
一晃兒,通霍铁路安全通车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当年的小黄已是老黄,年过六十的他双鬓渐染银丝,皱纹爬上额头、眼角。一想到建桥时战友们那干得热火朝天的情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常常浮现在眼前,老黄禁不住老泪纵横:“都是好战友啊,我忘不了你们!”
当年,在基坑挖到14米左右的时候,战士们的干劲儿更足了。在吃晚饭的时候,黄班长说:“按计划,我们提前三天就能完成任务,今天夜班由副班长李永兵带领五名战士,点到名字的大声喊到。苏炳军,董金城,王力,马文军,陈正道!”点到名字的同志一一喊着“到!”黄班长继续说道:“我去连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明天再突击一天就能拿下,让上级把相关的后续工作准备好,要按时、保质、保量地浇筑大桥基桩。”
副班长李永兵起身对身旁的苏炳军说:“小苏,咱俩先去看看,把水先抽干,让战士们再休息一会儿吧!”
说完,两个人起身去了十五号基坑排水。十五号基坑地势低洼,还是河中间位置,水流急,难度大。抽水都用两台大功率抽水机。两个人来到十五号基坑的时候,发现情况不对。小苏对小李说:“副班长,咋就一个水泵响呢?”他用手电筒往下照了照说:“副班长,基坑里存了好多水,吸水管可能堵了!”
副班长李永兵说:“快!你用手电照着,我去下面检查检查,动动吸水管,看看好使不好使。”
只见小李急忙顺着攀梯下去,到底下一看,基坑积水已接近5米。他急忙用绳子栓住吸水管晃动,喊着:“小苏,打开机器,看好使不好使!”
他们正忙着,危险渐渐逼近。时值夜间,两个人全然不知,基坑长时间积水,已经导致大面积塌方。小苏答应着副班长,正准备要去打开机器,就听“唰”的一声,声音特别小还没来得及反应,小苏就随着土石方滚下了进15米的基坑,滚落下的土沙石瞬时将他们二人埋在了坑底。临近二班14号基坑的战士听不到这边一点儿动静,赶来看时才发现出了事故,急忙叫来战友进行救援,又派人跑回三班告诉信儿。班长黄天明一听,“啊!”的一声,急忙招呼着班里的战友们:“快快快”战友们一心救人,连水靴都没来得及穿。
来到十五号基坑,他们不顾一切,喊着战友的名字,“副班长!”“小苏!”“副班长!”“小苏!”战士们喊着,用手着急扒着泥沙。班长说,“大家都别喊了,攒足了劲儿救人!”大家这才安静下来,齐心协力排水、挖沙。衣服湿了,脚站在冰冷的水里,用铁锹挖累了,就用手扒,泪水和汗水浸在战士们的脸上,手早已红肿,磨破、流着血,他们全然不顾,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默念亲爱战友的名字,他们无声地祈祷,“我的好兄弟,我的好战友,你们要挺住,一定要挺住啊!”可是,基坑太深,塌方土石量大,忙了一整夜到第二天上午八点钟才把两个战友的尸体挖了出来……
就这样,两个可爱的铁道兵战士牺牲了,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的亲人和一起战斗过的战友。
(五)
此時,在十五号桥墩下面的老班长黄天明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擦着脸上的泪珠,“斗转星移,四十年了,四十年了……”四十年,他忘不了他的好战友,也常常自责,做过很多假设。如果那天不派他们去,如果多嘱咐他们一句,如果让他们休息一会儿再去,如果让副班长去连部汇报,自己去干夜班,也许……想起战友,他就一直自责,无法原谅自己,那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四十年了,整整四十年了。
车家营子大桥一九七九正式建成试车,老战友们也都转业了,可三班的战士都有使命,他们都在用各种方式为牺牲的战友尽着孝心,经常去探望战友的双亲,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班长黄天明,一直没有回家乡去,转业后在当地娶妻生子,为牺牲的战友添土扫墓、守候英灵。30米高十五号桥墩在他看来就是两个战士用鲜活的生命擎起的丰碑,他要用一生来看护好为之奋斗过的、付出战友生命的车家营子大桥,他要一生陪着他的战友,做最后一个永不退色的中国人民铁道兵战士。
火车“轰轰轰”从大桥上驶过,老班长黄天明抬头仰望着,在急速行驶的列车上,他似乎看见了昔日的战友,正微笑着向他招手。
他立正,抬头,挺胸,向远方行驶的列车标标准准地行了一个军礼……
编者按: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国家建设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不可没,必将载入史册,军魂永存。
作者简介:
张玉柱,笔名辽原。兴安盟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世界汉语文学》《黄河文艺》《文学月报》《兴安文学》《百坡》《北国新文学》《三门峡日报》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多次选入文集,征文比赛多次获奖。其中:2019年中国西部散文协会山东省分会《黄河文艺》获得“首届新时代美丽中国文学奖游访诗文大赛”三等奖。2019年,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举办的“磁山杯”美丽中国诗歌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20年第三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选入《中国当代精品散文300篇》。2021年报告文学被编入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人物《向祖国汇报》一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