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老榆树至今已有两百二十多年的壽龄了,爷爷、父亲都是在这颗老榆树下度过的童年。老榆树粗壮的树干笔直的生长,葱郁巍然,三个大人才能搂抱合围,直径足有一米七八,六七层楼高。那褶皱的树皮纵横交错,粗犷裸露的树根宛若虬龙匍匐前行;站在树下,仰视那枝叶繁茂的树冠,好似条条游龙空中展现姿态,或盘旋,或腾云,或长啸;那犹如擎天华盖的树冠至少要在两百平米以上,好似一把天然的巨大的遮阳伞。
老榆树蕴藏着许多神奇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进村烧杀掠抢无恶不做,因为这颗大树下经常有村民聚集这里,恐惧不安,几个鬼子用手拉大锯要把它锯掉,不料刚锯到两指深时紫红色的血水顺着锯条流趟出来,吓得鬼子们瑟瑟发抖,瞬间神精异常,望风而逃。
或许是精神寄托,每逢大年三十,许多长辈都要带上家里最好吃的上供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就连邻近村来拜年的高跷队秧歌队都要在这里打个场。
每逢红白喜事,家人都要奉上一柱香,行礼磕头。谁家小孩惊吓,猪牛羊走失也要来这里念道念道。
夏天老榆树下是最热闹的时候,生产队在树冠下开社员大会,学习“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布置农活,安排生产。平日里妇女们有的纳着鞋底,有的织着毛衣,有的带着孩子,不约而同的坐下来,说一说话,唠一唠嗑,啦啦家常;男人们三三俩俩或抬杠说笑话,或谈庄稼农活;孩子们结帮成对象小猴子一样爬树比赛,掏鸟窝,荡秋千,有的拿着本和笔座在树根旁写写画画,农活不忙时这里是屯里人们休闲乘凉的最好去处。

1978年我参军时屯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们就是齐聚在这里敲锣打鼓把带上大红花的我送上了部队。
2016年冬长春出差路过家乡驻留,弟弟们陪我来到这颗老榆树下,我轻轻地抚摸着它那显得苍老且浑厚的身躯,岁月苒荏,老榆树的枝叶不再茂密,变得秃秃的,疙疙瘩瘩的树皮上布满了裂纹,随着一圈圈增加的年轮慢慢老去,树下也不再是乘凉的好去处。我久久的站在那里,凝视着老榆树找寻儿时的那些片片温馨的记忆,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止不住的眼泪流了下来......。老榆树,那金黄色的榆钱,不知填饱了多少人饥饿的肚皮,不知为几代人带来了阴凉,不知给多少孩子带来了欢乐......。
如今,老榆树下的土房变成了红砖白瓦,马车变成了东风小霸王,惜日的童年伙伴变成了老爷爷。
老榆树记载了我们的贫穷与落后,记载了我们的改革与开放,记载了我们的成长与进步。
作者简介:
王斌,男,汉族,别名,索南达吉,?1959年生于吉林省洮南市,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1978年铁道兵服役,历任统计员、调度,两次荣立三等功。1984年改工后曾任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三院资料员和编辑工作。铁十六局一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审计和党务工作。集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企业文化先进个人。中国铁建先进审计工作者,河南京石武客专优秀党务工作者。国信金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曾兼任中央财经大学《21世纪的中国:金融证券与中国经济》编委会副主任,创刊企业内部期刊《财会交流》并兼任编辑。多篇经济及政工论文获奖,部分被《中国当代思想宝库》收录。本人喜爱文学,近期作品曾在《今日头条》、《当代精英文学》、《乡愁文学》、《生活短笛》发表。本人座右铭:“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乐观向上地热爱生活,真诚坦荡地结交朋友”。现就职民营建筑企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