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色追寻(一)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作家 热度: 12073
谢瑞山

  巍巍武夷山,绵延千里,滔滔赣江水,日夜东流。

  想到赣南自然想到红都瑞金,想到长征出发地于都,想到苏区精神,想到赣南采茶戏那缠绵委婉、激情奔放的歌声,这是一个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精神高地。

  (一)

  追寻初心的足迹,仰视不朽的丰碑。

  2019年5月,习总书记循着红色足迹,来到于都河畔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原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深入潭头村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一言一行饱含着党中央对赣南老区的深切关怀,饱含着习总书记对赣南980多万人民群众的无限牵挂。他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宗旨,要高举继续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追寻习总书记视察赣南的步伐,我怀着敬仰的心,行走在原中央苏区广袤的山川大地上,徜徉在那一段段艰苦卓绝的硝烟战场上,聆听着一个个动人心弦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曾记否?88年前“一张烈士证”、“75双草鞋”悲凄的革命爱情;曾记否?“八子参军”、“马前托孤”壮烈的革命情怀;曾记否?“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曾记否?“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画面……打开记忆的闸门,脑海深处不断浮现出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滚滚烽烟,耳边想起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嘹亮哨声,那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那高高飘扬的革命军旗,那激荡山谷的搏杀呐喊,是那样地让我兴奋与激动,让我敬仰与崇尚。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这悲壮雄浑的歌声呼唤着我踏上了赣南苏区这片红色的土地。

  行走在赣南苏区,我被眼前的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江河、一所所村庄,一望无际的田野、果园,一派和谐繁华的街道、城市所吸引,这绿色的诗行,这跳动的音符,让我抑制不住地为之歌唱,蹁跹起舞。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耳熟能祥的诗句,让我从小就知道了“红都瑞金”,知道了那里是共和国的摇篮,知道了那里是让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再次来到瑞金,抚今思昔,怎能不慨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变迁?怎能不俯下身子汲取其无穷的精神力量?

  穿越时空,我回到了1931年11月。其时,中华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在瑞金隆重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此,瑞金就成为了全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领导的指挥中心,从此翻开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篇章,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如火如荼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但见前来苏区学习的党员干部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到瑞金去寻“根”,到赣南去溯“源”,已成为人民当下追求的风尚,已成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赣南军民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苏区精神”,一道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成为了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播洒于赣南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所向披靡,流向赣江,奔向大海。

  行走赣南苏区,我想起了离赣州200多公里的井冈山。五百里井冈曾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共和国摇篮赣州一脉相承,开创了中国革命启航的帆船,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

  我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远眺,云海茫茫,满山杜鹃,翠竹摇曵,苍松挺拔,再也不见当年的硝烟,但见游人如织,熙来攘往。此时此刻,心头涌上毛泽东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反复默念诗词,仰望于斯,让我感慨万千,顶礼膜拜。据史载,1965年5月,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指着险峻的黄洋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黄洋界!当年我们就是利用黄洋界的险要地形,经过和敌人的几次较量,把敌人赶下了山。”93年过去了,黄洋界早已换了人间。

  漫步在井冈山崇山峻岭中,郁郁葱葱的翠竹依然丰茂,清澈凛冽的山泉依然甘甜,八角楼的灯光依然亮亮堂堂,大小五井、会师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传统教育基地依然人山人海,在这里让我体会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蓬勃力量,让我体会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英明伟大。

  随游人登上五指山峰顶上,瞭望远处,峰峦矗立,林海茫茫,万壑争流,云雾缭绕,一幅如诗如画之美景让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在井冈山路的商业街上,尽显高楼林立,商铺栉比,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让我体味到了“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的真挚情怀,让我目睹了井冈人民扬眉吐气、幸福美满的日子。我想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雄们,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看到今日欣欣向荣之井冈,一定会如愿以偿了,终可安息笑慰了。

  此次从井冈山到赣南苏区,是一次学史明理、增信、崇德、 力行的再教育,那里的一山一水已化作红色的血脉流淌在苏区人民心里,那里的一草一木已化作红色的灵魂根植于中国人民心中。

  过去、现在、将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却这块红色的土地,永远要把共和国这座不朽的丰碑牢记心底,奋勇前进。

  (二)

  驰骋红色赣南,赓续精神血脉。

  贛南山川纵横、河流遍布、田野阡陌、村庄美丽。在这片红土地上,客家儿女勤劳善良,淳朴勇敢,城乡繁华,多姿多彩。

  从赣州这座古老的宋城驱车前往瑞金100多公里的路途上,听同行的友人介绍,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在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前称“瑞金监”,归雩都县管辖。至唐天佑元年,因在此掘地得金而名,金为瑞,自始称之为“瑞金”。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根”,有着无比丰富的红色资源,有着许多让人景仰的革命故事,有着无数让人难于忘怀的峥嵘岁月,红色的脉搏跳动在每一寸土地上,红色的旋律弹奏着最动听的歌儿。

  瑞金叶坪的红军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13米,塔基为五角形,塔身为炮弹形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正前方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8个有力的大字,正南端有一座四方形的“博生堡”,东北角有一座三角形的“公略亭”。我站在红军检阅台上,环视着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60多万牺牲的苏区军民而建立的红军广场系列纪念建筑,心中升腾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宏大力量,通透全身,如沐甘霖。此时,天际边仿佛又传来了毛泽东主席:“同志们辛苦了!”“红军万岁!”“苏维埃共和国万岁!”那宏亮的声音,似乎我又闻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弥漫硝烟,看到了当年隆重庆祝“一苏大会”胜利召开的历史画卷。我知道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扬帆起航,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即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赣南苏区已变成赤色的世界,90年前共和国摇篮的诞生地正在描绘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走进叶坪、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信步来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领导居住及苏区中央局机关办公的旧房子前,走进“一苏大会”的旧址谢氏祠堂、红军无线电总队、《红色中华》报等旧址,听讲“十七棵松”、“十八杆红缨枪”、“烈士村”等红色故事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根本宗旨。所以至今保留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诗碑,才有了传唱近90年的歌谣“红井水哟,甜又清……”,才有了“红井”成为世界人民仰慕的圣地。历史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共产党,人民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共产党人。回望走过的路,深刻的历史证明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苏区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让赣南红旗漫卷,风景独好。

  当我站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八子参军”和一尊身前摆满草鞋的陈发姑雕塑前,听完“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和军嫂陈发姑一生用75双草鞋守望丈丈归来的爱情故事后,我已泪流满面,悲痛不已。据统计,瑞金当时只有240000人,就有110000人参军参战,有50000人为革命捐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7166人,仅长征路途中就牺牲了10800人;购公债68万元,借出25万担谷子,长征时存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2600万银元一并用于支持革命,这是一组干燥的数字,却也是最生动的数据。我想这不正是瑞金人民大爱无疆的生动体现吗?不正是苏区人民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待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