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愚仁。鸿门宴放走刘邦,恐怕是项羽的愚任思想在作祟,爱面子,怕其他诸侯耻笑。其实,项羽杀人多矣!“坑襄城降卒,弑秦降王子婴,杀义帝楚王心,坑秦卒二十余万,何必在乎区区一个刘邦?
项羽不能用人。刘邦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的确中肯。
犹豫不决,首鼠两端。鸿门宴上,迟疑不决,结果刘邦溜走。既早疑沛公之有天下,还轻信张良话“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欲烹太公,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项羽为人浮躁,做事浅尝辄止,不求全功。年少时学书、学剑皆不成,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其时天下未定,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浅薄至此,难怪人笑沐猴而冠。
脾气暴躁无常,不能宽以待人。项羽火烧阿旁宫,大火三月不息;“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就连怀王与老将们对他都有意见。认为“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寬大长者,可遣。”造成了刘邦先入关的结局,为项羽背信毁约埋下伏笔。
项羽迷信。垓下一败,不思己过,却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最终放弃反抗,结束了他的英雄历史。
其次,项羽的悲情还在于政治上的不成熟。
不识天下大势。
周取天下,封诸侯,诸侯强而天子弱,诸侯纷争,周失天下。秦汲取教训,不再分封诸侯。而项羽却不识大势,将部下封为诸侯,是自树敌耳!看天下分封后,各路诸侯竟皆与项羽为敌,无一援手,终致失败。
不知天下民心所向。
天下苦秦日久,期望仁厚长者主天下,项羽却屡有残暴之举。不知以力可取天下,但以力难守天下。以秦王嬴政之威,至二世尚残灭,项氏能独存?以仁治天下,天下少怨怼,民心归矣!不见刘邦,西入咸阳,约法三章。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任人唯亲。应该说项羽还是比较重感情的,项羽靠叔父项梁养大,凡是有恩于项梁的,项羽均予厚待。长史欣在灭秦中未见有尺寸之功,因有恩项梁,故封王!田荣因“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故不封”,导致田荣自立为王,杀田都而反楚,率先发难。
项羽失败还在于战略上的浅见。
不能联合诸侯,四面树敌。项羽为霸王,王中之王,受分封者均出自自己门下,但东征西讨,未见联合诸侯并力相向,仅凭自己一国之力。刘邦并关中,首先破规矩,如果振臂一呼,带领天下诸侯讨伐刘邦,恐怕刘氏难当雷霆一击。
立怀王而杀之。客观的说,楚怀王确实对项家恩薄。怀王心不过是一个牧羊人,项梁从民间找到,立为楚怀王。但看怀王是如何对待项家的:项梁破于定陶后,“怀王恐,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独不见封项羽,“王招宋义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曾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鸿门宴后,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任命刘邦王关中。才导致项羽强烈不满,杀怀王。如果项羽挟怀王而令天下,除刘邦机会多矣。天下定,区区一牧童,有何俱哉?
不守信用。既约早入关为王,就应封刘邦为关中王。再以怀王命除之,有何不可?项羽朝令夕改,难得将心,难得民心。
屡中离间计。鸿门宴上,中刘邦计,放虎归山;刘邦皆已并关中后,中张良计,不西灭强敌,反而北击齐。养虎为患,又树外敌;围攻刘邦于荥阳,中陈平离间计,怀疑范增,致范增心灰意冷离他而去。唯一真正对他好的谋士疽发背而死。亚父死,还有何人敢进良言!
项羽失败也在于战术上治军不严。项伯几次重要关头,均袒护刘邦,项羽岂能不知?均因亲情放过。西行路上,楚兵逼秦卒反,项羽能不了解?不见有何惩处。治军如斯,不败能免?
项羽所有的错误,在于太过年轻,阅历浅。
惜哉,项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