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剧增,国际社会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此,2007 年教育部及国务院设立MTI 硕士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超200所高校成为MTI 培养单位。但在习近平总书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文化传播领域,MTI 专业面向市场需求及学生需要,仍有不少课程设置有待改善。本文通过列举10 所开设MTI专业的大学课程设置,分析国内MTI 专业在语言文化与国际传播领域缺失情况,提出课程设置参考,优化相关课程建设。1 国内MTI 课程设置情况
MTI 是我国目前20 个专业学位之一,设立于2007年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 年)中提出,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案同时提出,翻译人才培养,要从宽口径入手,学位授课要体现专业特色。表1 通过列举首批开设MTI 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北京大学,及9 所具有专业特色的MTI 院校笔译方向课程为例,对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
表1 10 所MTI 院校课程设置情况
1.1 国内高校MTI课程设置特点
1.1.1 注重翻译理论培养10 所大学除上海海事大学,南京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基本都开设了专业翻译理论课程,如“翻译理论”“翻译概论”“翻译理论导论”等,翻译理论课开设占比70%,为本科非英语专业的MTI 学生,补充了翻译理论知识;也为翻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1.1.2 课程跨学科,特色鲜明
具有专业特色的院校,基本都设置了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如上海海事大学的“国际商务导论”“国际商务实务与翻译”“航运英语”;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经贸翻译”“石油科技翻译”;南京大学的“基础医学翻译实务”“临床医学翻译实务”等。这些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特色翻译课程,也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翻译脱颖而出打下基础。
1.2 国内高校MTI课程设置问题
1.2.1 中国文化类或语言文化类课程占比不高文化类课程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占30%,分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文化通论”,对外经贸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文化”;涉及语言文化的占40%,分别为上海海事大学的“语言文化”,西安交通大学及中国石油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化”,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的“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其他高校均未专门设置文化类或语言类课程,这与外交学院及背景外国语大学进行的MTI 口译学院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中的语言与文化类课程开设时间勉强达标基本相符,而学生对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需求则不太能得到满足。
1.2.2 语言传播或国际传播类课程基本未开设
10 所大学中,均未开设体现语言传播和影响特色的“(语言)文化传播”或“国际传播”课程,与“语言”“文化”或“传播/传媒”有联系的仅有上文列出的上海海事大学的“语言文化”课程,及西安交通大学及中国石油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但都未提及或关注“传播”或“国际传播”。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传媒翻译”侧重于翻译训练,而不是国际传播知识培养。这对于语言重要的传播功能,以及国际影响力的相关知识介绍,包括学生国际视角及全局意识培养,可能都有缺失。
2 “语言文化与国际传播”课程设置参考
针对以上问题,为解决语言及传播学知识缺失问题,培养学生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国际素养,提出建设课程“语言文化与国际传播”,参考设置如下:(1)学时与学分:48 学时,3 学分。
(2)教学方式:“学生自主互动”的研讨会模式图1 所示:

图1 “学生自主互动”的研讨会模式
(3)课程通用大纲见表2 所示:

表2 课程通用大纲
(4)考核:平时任务+期末考试。平时任务可为PPT 报告或论文,期末考试可为开卷案例分析或短文写作。
3 结语
“语言文化与国际传播”课程设置,为提高MTI学生语言、文化与国际传播综合能力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译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帮助学生实现翻译行为的内化起到推动作用。参考课程设置涵盖多个板块,结合案例材料分析讨论,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实践操作等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重视跨方向、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指导方向,有利于拓宽英语专业研究生知识的宽度,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知识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