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红颜写作”的命名由来与内涵
“新红颜写作”的命名历来有所争议,有人认为以之为名具有古典韵味,对整个诗人群体命名有利于诗歌传播;也有人认为这是强制预设的“标签化”倾向,为了以“红颜”吸引读者目光。(一)命名由来
“新红颜写作”是诗人李少君和诗评家张德明在海边一酒吧的露天茶座闲聊时萌生的,而在后来发表的《海边对话: 关于“新红颜写作”》中正式提出。他们二人共同关注到随着21世纪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女诗人,不通过纸质媒体而是以个人博客等平台为媒介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以更加自由随意、天然真实的状态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借助这种方式再附上照片展示形象或分享生活,这种发表诗歌的方式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他们的评论转发助力了诗歌传播,也造就了这一现象。(二)命名内涵
所谓“新”是指与“旧”相对,即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写作相对。首先是发表传播的媒介更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更多以纸媒为依托,需要经过投稿、审核、修改等诸多烦琐步骤才能够发表,而博客时代则可以省略中间步骤,从完稿到发表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其次便是对诗歌作者的身份要求有所更新,网络时代的诗歌发表无所谓身份的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可以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且即时就能被公众看见,由于这一身份转变,诗歌的内容也随之变得更加贴近平民世俗生活。“红颜”虽然是最能彰显这一诗歌创作群体身份的概括,却也是这一文学现象命名广受争议之处。在此处,红颜即单纯指代“女性”,“红颜写作”实质上也就是“女性写作”的美称。而许多学者对此名不满,一是因为“红颜”不单是指女子,尤其偏指那些较为年轻、容貌姣好的女子;二是“红颜”二字又总与一些含有贬义的词语搭配使用,如“红颜薄命”“红颜祸水”之类。除此以外,“红颜”歧义较多,还可指年轻人的红润脸色、男性的异性知己等,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解释就不免为这一文学现象附加了其他并不妥帖的内涵。
二、“新红颜写作”的典型意象
“新红颜写作”作为21世纪诗坛女性诗歌创作的文学现象,其意象自然既符合21世纪诗歌特点,又符合女性诗歌特点,即所选取的意象不仅更贴近现代的日常生活,而且更倾向具有柔软细密特点的事物。(一)月亮
自古选取月亮作为意象的诗歌作品不胜枚举,但在“新红颜写作”中出现的月亮,被赋予的含义则与此前有所不同。早先诗作中的月亮总与“团圆”“思乡”有所牵连,是因与亲人、友人分隔两地,碍于山遥路远不便时常通信,才寄愁情于明月。而这个问题在网络与交通都快速发展的时代已几乎不再对人造成困扰,故而月亮这一意象无论圆缺,所展示的更多是寂静幽冷的气氛,还颇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之态,仅为人间增添一束不算明亮又不带温暖的光,月亮甚至可以看作是诗人出现在作品中的证明,她们就是月亮,拥有全知视角,却绝不插手介入,静观世态自由变迁。
(二)草木
不同于男性诗歌写作中时常出现的具有力量感的坚毅威武的意象,“新红颜写作”中草木出现的频次颇高,如野花、草地等。草木本身也具有女性特质,娇嫩纤弱的外表,高洁芬芳的内质,深藏着坚韧不屈的性格,深知季节轮回,所以并不放弃生的希望。渺小脆弱的草木无法改变强大的自然环境力量,正如面对时代洪流难以扭转局面的女性,然而她们都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外界抗争,努力扫除以自己为圆心的一片阴霾。草木意象的运用除了赋予诗作含蓄蕴藉的特点,也为诗歌增添了清新自然的点缀。
三、“新红颜写作”的显著特点
“新红颜”虽然是以写作人群特点命名,但作为文学现象,其作品内在也具有共同的特性。整体来看,她们的作品正在努力突破千百年来对女性诗歌创作的桎梏,也不再像20世纪盲目追寻西方女性主义,她们在用不同于往日的方式丈量世界,开拓出属于她们自己的道路。(一)现代性
“新红颜写作”的现代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播方式。诗人通过将作品上传到博客这一更加自由宽松的平台的方式,供大众欣赏点评,除了省去烦琐的投稿发表流程以外,还降低了受众阅读的门槛和成本,加快了诗歌传播的速度,也扩大了诗歌传播的范围。现代性还表现在创作群体思想。20世纪80年代女性思想逐渐被解放,女性得以接受教育,更是加速了男女平等的进程,打破了传统的禁锢后,“女性意识”逐渐萌发,也使得女性诗歌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女性意识”越发进步,开始强调女子的自由独立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对人生和命运的重新思考。
(二)民族性
“民族性”主要是指“新红颜写作”对传统文化的复归。就命名而言,“红颜”作为文学现象的总称,便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还有代表诗人以胭脂横行、施施然、梅花落作为笔名,也足可见她们对中国古典元素的倾心。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执着于汲取西方女权主义思潮,而新世纪“新红颜写作”便有意识地对这种近乎盲目地追寻西方和女权的现象进行矫正,向中国古典传统返航。她们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情感的抒发上也有回溯古典诗词的迹象,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
四、“新红颜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新红颜写作”的概念并非刻意塑造,而是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而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像一粒石子投入静水,短时间便引发了诗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如历史长河中的其他现象,既有存在的价值意义,也有局限和不足。(一)意义
作为以网络博客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文学现象,为诗作的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自由开放的路径,大大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也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门槛,通过网络这种几乎零成本的传播,使更多普通人能够有接触诗歌的机会,甚至成为诗人。“新红颜写作”不足以概括当时所有女性的诗歌创作,但它无疑是当时女性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帜。它体现了女性诗歌创作的普遍特点,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情感真挚诚恳多过矫揉造作,追求自由独立,对社会和人生努力做出清醒深刻的认识。在女性诗歌总易被忽视的境况下,这也是中国诗歌历史上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引起了人们对女性诗歌创作的关注与重视,为女性诗人、女性诗歌被诗坛认可积蓄了力量。
(二)局限
“新红颜写作”的作品以网络博客为传播平台,而与诗作同时被传播的还有诗人们附在诗作后的个人照片或者摄影作品等,当人们对作者的人设有了具象认知以后,对她的诗歌创作也会有相应的固化期许,这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创作中文字性的优美纯真。当人们发现通过网络这种低成本平台能够通过传播作品摇身一变为诗人身份时,难免想跟风模仿,这就致使大量风格雷同、语言近似的作品批量产出,且大多题材拘泥于亲情、爱情、友情琐事,没有更广更深的拓展,这就有违诗歌创作的初衷,也很难孕育出出类拔萃的佳作。
五、小结
“新红颜写作”是我国诗歌创作尤其是女性诗歌创作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现象,是新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创作与传播的积极尝试,不少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广为流传,作者也大受精神鼓舞,从而成为女性诗人群落的中流砥柱。虽然“新红颜写作”仍有不足之处,但我们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一文学现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诗人们也需要适时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打磨,不断探索,相信一定能为中国诗歌创作更添姿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