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数人眼里是谁?无名小辈,无足轻重且令人不悦之人。一个如今没有,以后也不会拥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人,总之就是最贫贱之人。好吧,纵然一切都如我所说的这般,我依然会在日后用作品告诉世人,这个无名小辈,这个无足轻重之人内心的模样。”这是梵高踏上旅途,开始成为一名艺术家时所写的,而且他也做到了用作品说话。梵高的一生辗转坎坷,充满传奇,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他的艺术几乎都受到了社会舆论或好或坏的影响。
一、梵高与舆论
(一)第一次舆论影响
梵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其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牧师,其伯父是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梵高早年在其伯父的画廊工作,他被认为是这个画廊的理想继承人。就当时而言,梵高的家人对他的人生规划无外乎两种,一是子承父业做牧师,二是继承画廊做商人。周围的人们看到这个样子也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人们对他们眼睛看到的某一事件发表意见,这就会波及人们周围的人,进而影响到这个人的思想、行动,以及事件的发展轨迹。这就被称为社会舆论导向。但梵高自身的天性驱使他追求自由、拒绝屈服,加上求婚失败等原因,使他对画商工作失去了热情,后被解雇。接着他还做了教师和牧师等职业,最后才投身于绘画当中。(二)第二次舆论影响
早期梵高的绘画风格是趋于写实的,因为在这个时期,艺术中心地法国盛行着写实画派,而其家乡荷兰也流行着传统的绘画方式。梵高喜欢伦勃朗和米勒,喜欢将身边的人以及自然风光作为描绘对象,喜欢将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梵高初学绘画,为什么会喜欢这两位画家,并临摹其作品呢?伦勃朗、米勒在当时名声大噪,学习、效仿并跟随他们的画家数不胜数,社会对其作品推崇至极。伦勃朗被称为荷兰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他的出现使得荷兰美术迈进了黄金时期。米勒是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是现实主义画派的引领者,被称为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学习他们的绘画对梵高的艺术生涯影响深远。梵高手执画笔,真诚且富有激情地描绘农民、邮差等基层人士;描绘花草、山川等广袤大地;描绘只属于他眼中的奇特美景。(三)第三次舆论影响
梵高于1886年去往巴黎学习绘画。通过弟弟提奥,梵高结识了一群思想前卫且敢于打破陈规的画家——印象派及新印象派,也接触到东方绘画。视野的开拓使其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梵高吸收前人绘画精华,变法革新,在明暗、色彩、用笔诸方面改变传统绘画方式,用全新的绘画语言去诠释画面。由于当时的主流画派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所以梵高不被世人所认可,其作品也不被世人所承认、所购买。尽管后世将他奉为后印象派的伟大先驱,他也确实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并开创了野兽派和表现主义,但对于世人而言,他仅仅是一个无名小辈,他们只是一味地抨击、嘲笑并打压这个年轻且富有创造力的画家。二、艺术与经济
(一)艺术的社会位置
27岁的梵高舍弃家人的支持,毅然决然拿起画笔学习绘画,仅用十年时间就创作出了大量作品,油画、素描、水彩及版画均有涉猎。其作品的影响力极其深远。但就是这样渴望生活、热爱绘画、技法大胆的梵高,在其生前只销售出一幅油画作品,导致梵高生活拮据、精神崩溃甚至走向死亡,这与经济水平有着直接关联。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局面?在此之前不得不讨论一下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是非物质的,是意识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而存在的。“它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即是说,艺术既反映当下的社会经济情况,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
(二)经济支撑着艺术
19世纪西方艺术中心地在法国。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是继英国后第二个展开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建立了以蒸汽机生产为主导的现代工业。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其经济迅速发展,跻身为世界强国。经济的发达致使艺术繁荣昌盛,法国当时的艺术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人才济济的蓬勃场面。法国早在1684年就建立了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学院每年要举办画展,先是在皇宫内,后转到卢浮宫的方形沙龙,沙龙从此成为艺术展览的代名词。因是学院举办的,所以被称为学院沙龙,代表一种正统的艺术风格。19世纪法国沙龙艺术的主流是新古典主义,此外也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参加沙龙展。但当时的艺术风格并不仅限于这些流派,还有很多潜心搞创作、思想前卫、追求创新,想要打破学院禁锢的年轻画家,由于遭到学院派的压制,导致其作品无处展览、无人问津,画家不被承认,这就造成其作品无处销售,梵高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人们处于何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一直都占领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现当代,搞艺术从来都是需要经济这个基础来支撑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它反映经济,反作用于经济,当然也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独自发展。
三、梵高的艺术之路
(一)梵高的艺术与舆论
梵高在即将三十而立的年龄开始学习绘画,注定是不平凡的。巴黎时期的梵高深受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响。相比他们,梵高更愿意用运动的线状笔触、夸张的强烈色彩去作画。他描绘的万物似乎都在呼吸运转,充满着激情和生命力,从其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创作时的热爱与激愤。他所关注的不是再现对象,而是用夸张的颜色和变形来表现客观对象,从而表达出内心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渴望。尽管他们竭力创新,用生命作画,可当时的主流仍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派,大众所认可、所接受、所购买的仍是学院画派的作品。梵高的绘画之路从来都不是顺利的。他从事过多份工作,家人的失望以及世人的不理解和社会舆论的导向,致使其精神状况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思想激进,甚至可以用疯癫来形容。所处的环境不被人期望,所喜爱的女子不被人认可,所费尽心思创作出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种种原因迫使其生活及精神陷入困境。这也导致了梵高在绘画时,只能依靠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需要提奥养活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梵高死亡的那一天。
(二)梵高的死亡与舆论
真相如同碎片般散落在四处,从来不肯把全部的模样都展露在人们眼前。当人们产生怀疑并在打消怀疑前的那一瞬间,完整的真相便会隐藏起自己的模样,眼前所呈现的并不是事件的全部。年仅37岁的梵高于1890年去世了,浩瀚夜空中如星辰陨落一般失去了光亮。关于梵高的离世人们众说纷纭,其死亡前最后的画作——《有乌鸦的麦田》,被人们深度剖析研究。梵高在画中使用了三原色和绿色来呈现画面,描绘了乌鸦密布的麦田景色。黄灿灿的麦田之上是蓝到发黑的天空,象征着黑暗与严酷。麦田当中是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路径,暗示着梵高的迷茫前途,还有凌空盘旋的乌鸦预示死亡的迹象。整幅画充斥着紧张与躁动不安,他试图表达悲伤与极度的寂寞。在阳光和煦的麦田里寻求不到宁静,在浩瀚无垠的蓝天中飞过死亡的影子。就在第二天,他又前往那片麦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梵高不是自杀,是他杀。这幅《有乌鸦的麦田》就可以表明。画面中有三条不同方向的小路,昭示着梵高心中的疑虑和三种选择。虽然画面极度骚动,天空极度暗沉,预示着死亡的乌鸦也布满上空,但画面笔触依然充满热情,金黄的麦田依旧尚存希望,通往光明的路径仍然存在。据考究,第二天梵高是带着画材去的那片麦田,显然是因为画作没有完成准备再去画的。而且事发之后两位医生到旅店仔细探查了他的伤口,结论是:(1)射进身体的子弹来自一个极不寻常的角度,并非垂直向前,如果是自杀,枪顶着腹部,子弹应是垂直射入;(2)枪的射击距离较远,因为子弹卡在了脊柱位置,并未射穿身体。种种迹象表明并不是梵高拿着手枪自杀,而是别人抢走了枪,跑到较远的地方,然后向他射击。调查显示,当时在梵高的住所周围欺负他的人是存在的。
四、所谓真相
梵高曾在信中写道,在画家的一生中,死亡或许并非最难以理解的事,他也许能借由死亡去向星空。有人说梵高是在精神错乱下自杀的;有人说是因为不想再给提奥增加负担自杀了;也有人说他忍受不了孤独为了追求自由自杀的;还有人经过研究得出是他杀的结论。可是,那又如何呢,这个如星辰一般璀璨的伟大画家——梵高,依旧离开了这个世界。被世人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作为后印象派先驱的梵高,他的作品及人生就是如此,经过时代的变迁,经过世人的研究,经过社会舆论的导向,经过提奥妻子的努力,终于在他死后的百年里绽放出了万丈光芒。梵高在创作《加歇医生》时提道:“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百年以后,带着渴望追忆它。”是的,他做到了。梵高还说:“我想以自己的作品感动世人,我希望他们如是说:他直抵灵魂深处,他温柔将生命轻触。”他,也做到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