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隶书脱俗 古雅意趣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8134
赵克国

  隶书之起,人皆曰:发于秦而盛于汉。张宗祥在《书学源流论》中说:“汉历晋至唐,由雄浑而恣肆,由恣肆而工秀,气象不同,字体之变甚少。故论隶书则汉为宗、晋为庶出、唐为小宗矣。”张氏用简洁、精辟之言概述了隶书由汉至唐的发展脉络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艺术风格,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然隶书发展到清代又形成一个鼎盛时期。

  至清代乾嘉年间,随着金石学的兴起,文人、书法家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汉代碑刻上的隶书。汉隶结体的古朴多样、笔势的生动遒劲,使看惯了法帖的书家耳目一新,遂掀起了写汉隶的风潮,出现了许多以隶书名世的书法大家,如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但在他们之后写隶书的,一如启功先生所言:“不难在精工,而难在脱俗。”言外之意是,他们功夫很好,但有些做作而显得俗气。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20世纪出土了大量汉简。这些简牍的书写者大多数是汉代下层士吏或民间书手,故风格多样,有天然、纯朴之古趣。我偏爱居延、武威、甘谷等地出土的汉简,曾对它们进行过非常理智的摹写和研究,吾师孙其峰认为:“简书非书法家所为,良莠不齐,学时不可不分精芜,须挑肥拣瘦,去粗取精。”我对汉简既有借鉴,又有取舍,不徒袭其貌,而是得其神髓,将其横扁结体和纯任自然的神髓与碑刻的古拙敦厚熔于一炉,创造了姿致洒脱、风骨遒劲的新风格。

  

  《怀虚若竹 气静如兰》 赵克国/作

  《张迁碑》《肥致碑》之真伪皆聚讼纷纭,然前者方劲古雅,后人恐难捉刀;后者奇态逸骨,临之发人深省。《曹全碑》秀丽飘逸,接近简书笔法,汉之章程书也。《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奇逸雄肆,线条等粗,疑用硬物粗划而刻之,非书丹所致,其他摩崖大字方法略同,从中寻觅笔法则走入歧途。《三老讳字碑》分段书写,字形风格颇异,疑非一时一人所书。然朴茂古雅,波澜不发,最具隶书精神。每当面对,尤叹西泠诸贤之功。

  汉碑与汉简之隶结体、点画、章法,乃至精神境界皆有区别。铭石为了长久,点画形态难免修饰,连缀简书字远行密浑然一体,铸为大碑境界,最能代表汉隶精神的整体形式。简牍书法字体较小,内容大都为抄写文稿书籍,书写时比较轻松随意,字体略为草率。故而后世习隶以碑为重,大有道理。然简书为墨迹,汉人笔法于此可得消息。

  作隶当有三气,即正气、真气、大气。当代创作尚情趣、追新奇、重形式,大大减弱了隶书的古朴平实本质,颇有舍本求末之嫌。习隶应去俗气,“多读书临帖,少参加展览可也”。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是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的表现。要用线条的美、线条的趣味来形成艺术感染力。当代书法的审美感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结构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

  书法中的线条美,离不开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也就是说线条的感染力在于它的丰富,不单调,极尽变化,富有节奏感。当代书法审美感除了对线条圆润立体、中锋用笔的追求,对劲健的、内藏韧性的追求,对线条丰富、一波三折的追求外,我觉得还应有对一幅作品本身趣味的追求,应该说,“趣”已成为当代书法审美的基本特征。

  隶书很讲究造型之美,清代的邓石如对汉字的书写颇有高见:“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这也说明了趣味在书法中的追求。汉碑当中的《张迁碑》《开通褒斜道刻石》,清代的八大山人、伊秉绶、陈鸿寿的许多作品都是富有天趣的杰作。他们都重视“表现”,重视主体之“意趣”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汉碑当中的《张迁碑》,字形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来的特点,拙中寓巧,极尽变化。又如《开通褒斜道刻石》,隶书字体,而有篆势,天真朴拙,意趣非凡。清代八大山人的书法取法自然、笔墨简练、独具新意,其作品显示出其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

  我在隶书创作中的审美追求秉承了雄强、沉稳、厚重的风格,并且合理融合魏碑与篆书的一些特点,在章法与布局上把握线条与结构和谐统一的审美趣味性的同时,理性地把握点画撇捺与虚实枯湿,使得传统厚重且难有变化的隶书有了丰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增加了作品的耐读性和趣味性。希望给观者在厚重、沉稳的气息中带去一种生命的灵魂。

  朋友说,您的隶书给我的审美感受,既朴拙厚重,又轻松灵巧—这几乎是两种截然相对的美感,您是怎么将其融合到一起的?我说,这只是我的追求目标而已,没到这地步呢。就像秦汉气象是天生的,秦汉隶书的技法也是自然的。

  但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普遍性和个别性、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通常都存在矛盾,因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一个人去承认他所不喜欢的东西是美的,但趣味判断却要求别人普遍的赞同,这个矛盾无法解决,在这种矛盾之下,就注定了书法艺术家要不断探索前行,注定了要不断否定自己,注定了要承受精神痛苦。这种不断前行、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人最后才可能成为大家。在书法作品中表现了这种矛盾的书法人,他的作品往往也最具震撼人心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来源有时是一种使人感觉得到而把握不到的东西,或是把握得到但是把握不深的东西。

  

  《凝烟悟道 洒墨参禅》 赵克国/作

  如今在书法大众化和实用性上,篆书因为过于高古,虽不如其他书体方便,但正因为高古而比其他书体更能体现中华汉字的古朴智慧和恒久的审美价值。我的隶书正如朋友们评价:行书穿插、糅合了篆书笔意,在线条曲直、枯润变化中,透着清爽、苍劲与灵动;流淌着稚朴、天真与练达。韵致卓然,美不胜收。书法的根基是文化,艺术的生命是生活,书品的价值是人格。

  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书法并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种审美。看线条的美、点捺之间的美、空白的美,进入纯粹审美的陶醉,书法的艺术性才显现出来。

  总之,隶书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多的是它飘逸秀美背后那传承千年的汉代风韵、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以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今天的我们要临习这千年的传承,还要细细品味那个时代的创造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