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 ? 要]文章以“有”字句本体语用研究为基础,探究汉语学习者“有”字句语用习得情况,发现学生对四种语用类型使用存在不均衡现象,较易与“是”字句混淆,学生对语境和语篇的掌握也有待提高。
[关 ?键 ?词]“有”字句;语用习得;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用研究现状
相对于“有”字句的语法研究,语用研究较少。
张豫峰(1999)认为:“有”字句有四种语用表述类型,“叙述型、描写型、解释型和评议型”。本文主要采用张豫峰辅以其他学者的研究,将“有”的语用表述类型分为叙述型、描述型、判释型和评议型,并进行以下探究。
二、使用情况分布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共42万字,含“有”字句的有5万条。学生“有”字句的大概使用频率为5万句/42万字。语料库显示外国学生偏误有555条,错误率1%。
(一)语用偏误分析
根据语料库中的错句语料,从中随机抽取100个错句,笔者分析了四种表述类型的偏误情况。
1.叙述型偏误
(1)我对他一直抱怨。
例(1)中“一直抱怨”是“我”对“他”进行的动作,表示“我”的“运动”,同时“我”对“他”存在“抱怨”。此类错误在于学生未掌握表述主题和表述对象的区别。
2.描述型偏误
(2)我的生活过得很好,只不过最近学习的方面是一些难。
“难”描述的是目前“我”在學习上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此类错误非常少,抽样中仅出现此例。
3.判释型偏误
(3)在这封信内是我的成绩表。
例(3)中,学生在解释“信内”存在“我”的“成绩表”。 此类使用最频繁,错误较多,从语法上可分为三类:一、漏用“有”字,整句无谓语;二、无法区分“有”字句和“是”字句的使用;三、误用其他非表存现的谓语表示存在。
4.评议型偏误
(4)广告设计部门是应该三年以上实务经验,……
例(4),是学生认为“应该”要存在“三年以上实务经验”。此类学生想要表达自己对存在事物的主观性评价。
(二)语用类型使用频率
学生涉及四种基本表述方式,判释型使用频率最高,占87%,叙述型和评议型其次,各占6%,描述型最少,仅占1%。
三、“有”字句使用频率及语用类型对比
我们对母语使用者和外国留学生“有”字句使用情况及类型进行对比,详见表1和2:
由表1,学习者在“有”字句的使用上非常积极,是学习者十分常用的句型,不存在回避,使用频率高于母语使用者,与教师的预测水平比较吻合。
由表2,学习者四种表述类型的“有”字句使用情况大致与母语使用者相似,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判释型,且占绝大多数。其余三种的运用则比母语使用者低,尤其是描述型。学习者对于这三种语用表述使用条件可能还不甚清楚,使用情况还是和母语使用者存在着一定差距。
四、教学建议
第一,综合四种基本表述类型,外国留学生绝大部分倾向于判释型的使用,出现了使用情况不均衡的现象。教学中,在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语用项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水平等,适当补充其他表述类型,以提高留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
第二,“有”字句和“是”字句易混淆。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二者在教学方法、解释手段、练习运用方面的重复,教学中发现学生互相混用,应及时纠错。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投掷于句子结构形式的正确性。
第三,加强语境、语篇的训练,这也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趋势。教师不能只采取“句本位”的教学方法,这样会使学生忽略上下文语境,产生句群、段落之间的衔接问题。教师最好适当突出句子之间关系的教学,丰富语段的交际性练习,提高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张豫峰.“有”字句的语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作者简介:赵礼淑贤(199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