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共潮生
王白桥

《浑天仪》(右图)方学斌/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时代的大潮或涌动、或干涸,每个具体的个体在这样的潮流中往往显得渺小无力。但是亦无需妄自菲薄,时代的潮流实在是由我们每个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而可以于自己专属的领域有所建树,有所拓展,生命就具备了灿烂的光华和永恒的意义。
就金银细工一门而言,起源于商周,是在传统青铜器浇铸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具体到当代,金银细工的代表性地域传承曰上海,曰南京,曰扬州……而当代扬州金银细工的存在以及对于此门类开拓性的贡献,允实而论,和方学斌先生四十多年的坚守、拓展紧密相关。
扬州金银细工发端于两汉,扬州甘泉广陵王墓出土的“广陵王玺”金印以及十余件精细的金饰件,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唐宋而下,历代兴盛,已经得到大量的实物印证。这样的历史沿革,可视为扬州金银细工的深厚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情况有所改变,国家对金银实行统购统配,扬州银楼业大都改行。1971年,国家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第二年扬州市江都镇筹建江都金属工艺厂,创办之初,为了集聚人才,厂里从全国范围内聘请很多水平很高已退休的高级技师,其中从上海请来32位,加上扬州本地数十技师,正式开启金银细工传承的新篇章。就在如此百废待兴、风起云涌之际,1975年,方学斌进入创办不久的江都金属工艺厂为学徒,指导师傅先后有沈培坤、费灿生、杜方诸先生。其中沈培坤是原来上海有名的“裘天宝”银楼的师傅,自小学习金属工艺,弹錾技艺精湛,为一代名师。费灿生精于錾刻和模具,錾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制作模具准确到位,细腻精美。杜方原为黄埔军校文艺兵,美术水平非常高,从江苏省扬剧团一路下放至江都,然而心态很好,创作设计了《地动仪》《浑天仪》等经典金银工艺品。老先生们历经沧桑,却保持着本真的心性,看到方学斌虔诚好学,皆手把手倾囊相授,亲密如父子家人,如此灯灯相照,正是一脉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承。
1975年方学斌进入的扬州金银细工领域具备新起点下典型的特征: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世界范围内金银细工艺术的爱好者、收藏者,因为这样的服务对象,金银细工的制作也被赋予了更加严格和富丽堂皇的要求。在这样的服务目的中,重器、大器的设计和生产成为必要,至于中国元素毫无藩篱与拘束地思索挖掘,更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大规模、集中式的生产模式中,对于传统工艺方法的全方位继承成为可能,对于新方法、新工艺毫无条条框框的创造性运用也成为一种可能,并得到极大的鼓励。这样的局面,用徐悲鸿先生不断阐述的重要观念可以表达,就是“尽精微、致广大”。徐先生的阐述是针对学院派大美术的,在1975年高手云集、实力雄厚的江都金属工艺厂,这成为现实的运作精神。方学斌参与了扬州金银细工大时代的缔造,更加重要的是,他体会到其中的灵魂。
进入呀!创造呀!在七十多岁高龄的杜方设计出金银大摆件《司南仪》《浑天仪》后,1978年方学斌和两位师傅参与了后来震动国内工艺美术界的《司南仪》《浑天仪》的制作。这是基于古代科学家实用地理、天相仪器原型的再创造,既极符合当年的实用科学精神,又要在金银制作、宝石镶嵌中体现其雍容华贵,在数年的磨合和学习后,方学斌一方面技艺长足地进步,进而担当其中极尖端的工艺流程,《浑天仪》关键的九条金龙造型即由他塑型、立模制作完成。天球部分因科学技术性强,乃共同走访紫金山天文台专家教授,虚心聆教,终由方学斌分部完成——对于古典事物的尊敬既是桎梏,又何尝不是保持扬州金银细工并不置于俗流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工艺流程中,高于旧日首饰制作简单审美的标高得以存在和确立,在成就方学斌手工技艺的同时,更令他获得博大恢弘的美学观念。这两件作品一经展览,举国震动,香港《新晚报》、科威特《新闻报》和北京《天文爱好者》都以专文介绍,赞美“用730粒宝石镶成的《浑天仪》价值连城”,“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彩的文物复制品”。
既然方学斌有别于他地金银细工的美学观念得以形成,技艺的丰足亦使创作手法不成为约束的瓶颈,完全独立作品的产生也便顺理成章。1979—1980年,方学斌独立设计创作了高1米的大型金银摆件《龙凤呈祥》,他不但把扬州传统的实镶工艺运用到作品中,还大胆糅合了北方的花丝工艺。在这件作品凤的设计中,大量采用花丝珐琅和镶嵌技术,使凤的层次更加丰富、色彩更加靓丽、形态更加灵动,这与龙和喷水的造型中以实镶工艺弹錾为主形成鲜明的技艺对比。龙的孔武、水的喷涌和飞翔的凤相互呼应,特质鲜明。龙凤中间置镂空套装天球,内天球中仙山楼阁祥云缭绕,整个作品,构思巧妙,形态协调,造型生动,色彩斑斓,突出了主题“呈祥”,华美而不失雍容大象。这件金银摆件,后来被电视剧《末代皇帝》选为第十集“溥仪大婚”婚庆大典主要背景道具。“就是看中了它古朴大方,符合传统婚庆的审美。”《龙凤呈祥》一经上市,销售非常好,一下子就订出了5件。创作既得到经济的有力支持,作者也年轻而富有灵感,作品的产生便势如破竹!他又先后设计创作了金银大摆件《鹿拉凤车》《汴河客舟》《郑和宝船》《阿达兰帆船》《迪拜腰刀》等精品力作,1983—1986年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这些作品,每一件的存在都丰富了扬州金银细工的内涵。而站在大文化的视角,《汴河客舟》或许还有更多的与众不同。它是根据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豪华游览官船形象,按1∶30的比例复原。其基本数据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陈守成教授。正是基于数据的真实、审美的从容、营造的细腻,令人在金银细工领域体会到严谨的分寸感,内敛的奢华,历史中真实的风雅。在珠光宝气的金银细工领域,《汴河客舟》是文化基因极其纯粹的异数,它因为具备可靠的研究宋代船舶造型的依据,而被相关博物馆收藏。

《乐狮狂舞》方学斌/作

《汴河客舟》方学斌/作
潮水涌来,万物生长,但潮水亦会退去。当曾经极度繁荣的江都金属工艺厂走向业绩的尽头,金银细工从业人员纷纷作鸟兽散,方学斌往何处去?似乎是一个问题,但对于血脉融汇于这项事业的方学斌来说,其实不能算什么问题,不畏繁难,总还要在这个领域开拓出全新的天地来!而一些曾经不被完整重视的细节,正成为命运转机的切合点。1989年,方学斌与慕名而来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张世椿教授合作大型锻铜壁画《礼乐》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大获成功。今天,既然私人语境的金银细工被遏止了,那就以如此的工艺参与到公共空间文化建设中好了!这时的载体由金银转化为铜,以适应大空间、大制作的要求。至于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和发掘则更成为创作的核心主题,例如在最近南京地铁4号线徐庄站文化墙的主题创作中,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站点所在地毗邻南京现代科技软件园,而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创作者将这两个元素进行了结合。在方学斌最终呈现的作品中,以祖冲之的形象为主体,以圆为主要元素,用传统金银细工的技艺,辅以重叠、交错、起伏、变形的手法,传达出流动、发展、运动的感觉,同时以石材与金属材料对比、组合,展现古代科学家的智慧,更表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工业革命到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变迁和联系,通过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工艺手法的结合,呈现的效果让人满意——至于“尽精微、致广大”还是创作中不变的原则,所以方学斌的锻铜壁画,无论体量多大,总还是技艺丰富,表达细腻,对于自我创作的主题能够有效地阐述。他曾经在记者采访时不无欣慰地说:“这么说吧,现在我这边做的铜雕壁画表面的錾花,除了材质与阿育王塔不同,大器件錾花工艺都是一样的。铜器錾花是工艺机器很难代替的……”因为这样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他的锻铜壁画得到了相当的承认,以铜为载体,施以金银细工工艺,在各大公共场所展现了扬州金银细工的风采。

《太隋龙舟》(右图)方学斌/作
华丽转身后,曾经纯粹的金银细工会不会成为一道靓丽而远去的背影?这样的可能是存在的,大潮退去了,“大海”叫人伤感地干涸了——扬州一带,坚守金银细工阵营者已不足十人。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方学斌团队的存在和高度就是扬州金银细工目前的存在和高度。在公共空间的创作缓解了生存危机后,有没有一种可能,把扬州金银细工推向新的高度?这个思路得到道义和舆论的支持,但是所有一切均建树于方学斌的内心和行为。如此决心也许只有一个缘由:他是当代扬州金银细工的缔造者和传承者。方学斌决定运用金银细工技艺做一艘《大隋龙舟》,再现隋炀帝下扬州时的历史盛景!关于炀帝龙舟,隋代著作郎杜宝《大业杂记》所记最详:“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其引船人,普名‘殿脚’,一千八百人,并着杂锦、采装、袄子、行缠、鞋袜等。”那么,就是它了。以典籍为本,令这一次的创作继续徜徉于历史的风貌中。方学斌走访顾风、丁家桐、朱福烓等专家学者,几易其稿。在作品的体量上,本着扬州金银细工重大器的特点,也因为自觉的公共空间意识,他决定打造一艘大型龙舟,宽度近两米,长六米,高四米。采用金、银、铜、钢以及合金材料,并配以珍珠、玛瑙、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各种宝石镶嵌其中作为装饰点缀,总共有上万颗。在制作上,除采用弹、錾、雕、镂、镶嵌、花丝、珐琅等传统技艺外,还采用数控成型以及各种先进技术,可谓集扬州金银细工之大成。龙舟细部技法细腻华贵,整体鎏金,金碧辉煌。这是献礼扬州城庆2500周年的厚礼,展出后引起轰动,观者如潮,好评如潮!毫无争议地摘得第16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最高荣誉“金奖”。
朱东润先生《李方舟传》序言中说:“这本书是在惊涛骇浪中写成的,但是我的心境却是平静的,因为我相信人类无论受到什么样的遭遇,总会找到一条前进的道路。”站在扬州金银细工的发展史中,方学斌也正保有这样的信念,平和坚定,如川归海。

方学斌简介:
方学斌,1956年生,金银细工艺术家。江苏江都人。自幼喜爱绘画艺术,1975年进江都金属工艺厂,师从沈培坤和杜方,历任设计员、设计室主任、技术科长。曾进修于清华美院。擅长金银摆件设计和制作工艺。1977年参与《浑天仪》《司南仪》等大摆件的设计制作。1982—1986年设计制作的金银大摆件《鹿拉凤车》《汴河客舟》《郑河宝船》等,分别获第三、五、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1988年创制锻铜工艺,用于城市环境艺术。2015年设计制作金银细工大摆件《大隋龙舟》长6米、高4米,综合采用各种传统工艺及现代数控成型技术,镶嵌各种宝石1万多颗,获201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为金银摆件中少见的大型作品。2008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