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1 死刑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华法系素以“重刑轻民”而著称。死刑更是因其所具有的巨大威慑力而备受统治者的青睐。其名目之多,范围之广,执行方式之残,受刑人之重也是令人瞠目结舌。我国的死刑制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尚书皋陶漠》记载,对于死刑五帝时期便有五种死刑他们分别为“有邦”、“一日”、“二日”、“兢兢”、“业业”。自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王朝就已经有名目繁多的死刑了。如夏的“大辟两百”“禹刑”。夏之后的商周时期,仍然将大辟作为死刑的称谓。据相关史料记载,夏商周时期的死刑方法多式多样,极端的残酷不人道。尤其是在暴君商纣王时期,除了砍头之外更是有将人晒干的脯刑和用炭火将人烧死的炮烙刑。至汉唐时期,死刑方式规范化,残酷程度也相对减轻,汉朝有枭首,腰斩和弃市三种,唐朝有绞和斩两种方式且有7岁以下90岁以上的罪犯,如果判处死刑则免于执行的特殊规定,从而在主体上限制了死刑的适用。清末之后死刑只剩下了秘密执行枪决一种形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1979年刑法正式落实了“死缓”政策,标志着我国死刑的重大进步。其后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进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适用,目前虽未废除死刑,但死刑的执行呈现递减的趋势。国外死刑的历史也悠久漫长,经历了死刑滥用到慎用再到废除的变革过程。欧洲中世纪死刑的种类和方式可谓是骇人听闻。德国的《加洛林纳刑法典》中规定,堕胎和池塘捕鱼都会被处以死刑,其执行方式包括车裂,火烧,四马分尸等手段极其残忍。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刑法也以残酷著称。18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立法确定的死刑多达200多种罪名。盗窃,烧草,甚至砍倒灌木都会被判处死刑。进入近代后由于自由,平等,人权的口号日益深入人心,死刑也在西方经过了一个人性化的过程。一方面对应判处死刑的罪行种类,从法律规定的数量来说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死刑也由原来的多种残酷执行方法而变为以较为人道的方法执行。人们对于死刑的看法也从肯定渐渐走向怀疑和否定。死刑的正当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很多国家更出现了废除死刑的高潮。1889年意大利全面废除死刑;1890年巴西先在刑法上废除死刑,一年后又在宪法上废除死刑;1902挪威对政治犯罪废除死刑,1907年,乌拉圭废除死刑等等。联合国于1966年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规定,人的生命不可任意剥夺,对坚持死刑的国家,也只能对犯有极其严重罪行的罪犯判处死刑。其后联合国又于1989年通过了《联合国废除死刑公约》再次呼吁缔约国废除死刑。现今各个国家都更加注重人权的保护,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国家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而在发达国家中目前仍然保留死刑的只有美国和日本。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外国的角度进行死刑制度的审视,都能看出随着文明的进步,各个国家均逐步地在进行死刑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都遵循着从滥用到慎用,从苛酷到轻缓的过程,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权意识的增强,死刑的废除是必然的趋势。
2 我国对于死刑存废问题的现状
对于死刑的存在于废除我国目前也有很大的争议。邱兴隆教授从保护人权的角度提出了废除死刑的设想,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网针对死刑废除问题曾在网上做了调查,调查显示,仅有9.7%的网友赞成全面废除死刑,尊重保护人权。6.9%的网友赞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废除死刑,但不支持立即废除死刑。24.8%的网友认为仅对情节极其严重的罪犯适用死刑。58.7%的网友则反对废除死刑,而且要加重刑罚的处罚力度。由此可见,支持废除死刑的民众在我国仍旧处于劣势状态。我国目前在废除死刑问题上显示出了边沁功利主义的支配性影响。支持死刑的人数之多和力量之大自不必说,这点可以从我国刑法关于死刑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来。尽管在1997年新刑法的规定中减少了许多死刑的规定,但是,死刑在我国仍然作为一个最严厉的惩罚而存在。另外,我国每年执行死刑的数量更是作为机密数据而不公开。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对于死刑的看重。在支持死刑和认为死刑应该扩大适用范围的人来看,我们应当使刑罚的保护力度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与犯罪作斗争的形式要求向适应。而死刑无疑是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因此应当广泛适用死刑。死刑的废除问题,至今还没有真正提上我国学界的议事日程,可见现阶段废除死刑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3 保留死刑在我国的必要性
死刑的存在与废除与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废除死刑需要经历曲折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是否具备废除死刑的社会条件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看。3.1 从社会物质现实状况来看
第一,我国还没有达到废除死刑的物质文明水平。对于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我国而言,犯罪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危害非常的大。经济越发达,对犯罪就越包容且预防犯罪优于惩罚犯罪。然而惩罚罪犯往往需要的成本更低。因此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地方,人们将惩罚犯罪放在首位,而死刑所花费的成本最低,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只有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达到一定高度时,统治者才有可能舍弃死刑。第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犯罪层出不穷,死刑是处理具体恶性犯罪的必经途径,在这样的形况下,死刑的废除可能会对遏制犯罪产生负面影响。
3.2 在社会和精神文明的状况下,我国废除死刑的条件还不成熟
首先,我国人民对于报应的深层意识不能在短时间内淡化。“杀人偿命”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死刑废除道路上的重大障碍。现阶段来看,适用死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抚慰被害人家属的心灵。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平息他们的怒火和仇恨,避免了“私人司法”的出现。如果废除死刑,被害人的家属受“杀人偿命”观念的影响,必然无法接受判决从而通过个人的力量进行报复,此时犯罪人家属的人身可能面临很大的危险,并由此陷入恐慌中,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死刑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刑罚,经历了从滥用到慎用,从严酷到轻缓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废除死刑已成为当今的国际潮流,随着人类文化进程的推进,死刑终将退出世界历史的舞台。然而,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是否废除死刑应当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实情来看,现阶段我们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限制、减少死刑。对有重大社会危害性和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而言,保留死刑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赵雪纲.从生命权角度看死刑存废之争[J].环球法律评论,2004,03:304-317.
[2]于志刚.死刑存废之争的三重冲突和解决之路[J].比较法研究,2014,06:77-95.
[3]韩耀宗.我国肉刑的兴废历程及其法文化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02:150-162.
[4]陈兴良.死刑的存废之应然与实然[J].刑事法学,2003,(4):39-42.
[5]黄风译,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