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的广义叙述学诗,其韵与义变为体与义,是从格律的固化音色转移到视觉的形神兼备的过程。这个视觉本身含有对意涵效果的加持。诗是思的意绪体,意和绪的互生,需要体的容载,体的常态分行分节对事与思而言,往往过分掩藏了诗的意和绪,断句分节、跨行错位、图形化变体的好处就在于向读者自动打开诗的气场,打开阅读的门户与路径,对于诗的阅读性有益,对于主体诗形而上层面的显影也有莫大的帮助。这种技术本身也是言说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木叶打开了这个可能性的形式魔盒,任其多散点地触达内涵,幻化无穷。
如此广义叙述,为诗体赋形,以加固内在诗心成型。这是可贵的探索。原动力还是要仰仗写作者的主体认知。清醒的现实之诗,穿上形式,成为有意义的幻象之诗。现实主题与幻象形体的重叠可能才是广义叙述诗的本体哲学。下面以他几首近作为例,分而析之。
形式入门:特征概括
木叶的广义叙述学诗歌系列,采用跨行、断句、留白、间隔等手段对文本内涵做出了优化,这正是语言派诗歌的显著特点。这种自由形式能让人直接沉浸在词句的停顿、转折、突兀、延绵等各种语态的立体感变化中,为阅读体验增加很好的功效。也可视为写作者的一种主动邀约的会客仪式。它用坦陈的语感引擎赋予形式最大的自由组合权利,并改造了传统的句长容量,使信息容量与意象繁殖的容积更大。句子横跨词组和诗行,盘踞在断点和连环折转的分行内部,隆起了诗的脊骨,在无限可能的语词薄膜之内。
查爾斯·伯恩斯坦语言派诗歌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无政府主义意识,它帮助诗游走在多个语境切换之间,写作者不再需要传统写作意识中的枢纽、调度中心、控制台,这样的语言如野马驰骋,自由无疆。弊端则是,作品时常容易造成主体的滑动,形成德里达所说的无中心、无核心、无圆心的解构(后结构主义)效果。然而,我在木叶的诗中并未发现这种倾向。
木叶的诗歌里依然存在着思想内核。句、行、节的形式创新对内涵的表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尽管这种内核多以散点的、网状的、形而上的、无结构的声响、异象与迷思存在着,但不影响整体的真理型意涵的创立。反过来理解,碎片的形式促成了局部的特征,强力反映整体气质的敏捷写法,这是快速、机智、犀利的。另外,语句内部的碎片本身也需要内涵的辉光提供精神与意志的给养。二者是互助共生的关系。
在我看来,木叶得悟了语言派诗歌的形体技法,同时没有放弃现代诗的内核:立意与审美。具体来看木叶的四首新作,逐一解读。
内涵分解:文本解读
广义叙述学1·像楼兰残简……
短暂
的连绵秋雨。能“淋”湿什么,一物有何充足的特权可伸张,可覆盖于
另一物的表面?空洞的
时间在跳舞。
看,天空
残破,像楼兰残简。
二〇二二年十月四日
《像楼兰残简……》的写作意图在于针对秋雨的凉的渗透特质做形而上的思考,引导至“楼兰残简”这个喻体,以强调无言的遗失与不可知之间无解的历史感知。本质上仍然属于古典抒怀感思之诗的写法。但长句的分行截断,分别形成了感知状物、主体叙述、形象通感和意象主题四个部分的存在,便于读者理解。
谈一点疑问。结尾收官点题处似乎过于简短:天空/残破,这个残破来自哪种具象?云还是雨,还是闪电瞬间。或可增加几个字说明,以增强代入感,以通约残简之形与形而上。补充一句,从诗的形体上看,显然作者要收窄诗尾部分,以达到一种具体诗歌的参差感,是否这种形态就是残简的形体写意呢?
广义叙述学2·生活广阔
生活广阔不可想象。
甚至,从没有生活这一“现象”。执着于“逻辑建筑学”“心学”“气象学”和“铸币学”,
城市最终释放出
不过数克
并非俗称“生活的尘埃”所压制成的灰白色星粒,
在晃荡的三维空间里。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一日
《生活广阔》这首诗,以抽象的判断句“不可想象”开篇,很有冒险精神,加以诸多社会学说等内容试图为辽阔的具体化增项。这里有个问题,这种学说名词作为经验实体代言现实生活的写法,是否构成具体化,见仁见智。逻辑建筑学、心学、气象学和铸币学等,似乎来自于诗中人在书店的阅读视野,也许来自于诗中人书房的架上陈列,但这种抽空了人的存在空间的写法,似乎不容易被非知识分子所接受。建筑、文化、服务、金融等领域是否能够以这类书籍名称借代,视作具体可感的客观对应物?评者尚存疑惑。此处似不容易被更广泛的读者所理解与体会。
接着说诗歌后部分,所谓“城市发射的几克微小星粒”,是在用前面庞大的生活反衬高远的天体距离,既讲述人间的热闹,同时也是绝对空间里的孤冷,即突出体现这种哲学意味的辽阔。木叶笔端聚力,于此处撬动了整个生存语境与空间,引读者转入俯瞰视角,审视“生活辽阔”实质在“生存星球”里的格局方位。身为读者的我初读此处并无察觉,反复品之,诗的立意深远,结构张力强劲。
广义叙述学3·阴晴
阴晴不定。
虽然辣椒、番茄、红薯,推及不可数清的山中与水中之动物和植物以及微生物
都生长如常。日光忽如暴雨泼下来,太晃眼,像崭新的
宣传标语
在迅速的叠加中彼此覆盖出
自谓卓尔不凡的光与影。
“来,带你去看
一些旧的时日。花萼被打开前,
热烈的情欲早早抹了它一个大花脸。”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二日
《阴晴》这首诗比较鲜活,从自然语境转到社会语境的分行断句手法纯熟精准,“宣传标语”四个字在植物的生长中突兀得具有荒诞感。诗人动用了感官的趋同性去穿插这个标语的图像,有对景象活力的增值作用。诗的后部用口述的方式加强了意识的讽喻与历史的反思,出乎读者意料。诗人举重若轻,深入具体之物(花萼),隐晦地告知读者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密:情欲本体由生命个体悄然被某种庞大秩序所替换的无奈事实。
六节诗,我们从头往下每一节捋一捋。第一节以单个词组加固主题;第二节则以长句叙述为主,第三节突然插入异质客体“宣传标语”,制造矛盾点;第四节短句展开对矛盾的理解。接着口述的句子分为两节,第五节用一句话去引导读者入境,第六节压轴,交代出生存场域里的秘密,也就是此诗的思想所在。构思精巧,本喻结合,效果上佳。
广义叙述学4·昨天和今天
飘出一页、又一页的“昨天”,既没有“清香”,也没有“霉味”。
“现在可以做什么?”
“翻旧书。”
不过是一个空饭碗。成年后的米粒
围着它
跃跃欲试
跳进去又跳出来,再跳进去,从“昨天”到“今天”。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三日
《昨天和今天》,这首诗跳宕换位非常大胆,但逻辑联系是对位的、有效的。如翻旧书与空饭碗,如隐含的语言与米粒,以及隐藏的日常与成长的代价。诗人用味觉的分辨做出了对精神安神与物质安身的双重回味,让生活与玄学的双重气息聚在一起。
这种极简的手法由于操作过分陡峭,往往很不容易直接出彩,但正因为这种“陡峭的站位”和“迂回的极简”,语词的受关注度更为聚焦。对有心的读者而言,收获文本深层的认知是颇有获得感的。再从句长的分配角度看,能看出某种形式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有利于叙事的解说与具体刻画之间的动静跳转,颇有匠心。
关联效应:内涵与形式
木叶的实验诗践行一直很锋利很果决,特别值得敬佩的是,对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依存,木叶敢于跳脱出传统的对应观照的评判思维,单独将抽象的、形而上的反思重新定位,置放于稀薄的文本语气中,凸显形而上抽象物的不可妥协与反叛性。私以为,适度考虑潜在读者的审美接受度也有必要。而对于事象与心象的交换,一如《阴晴》那般,其完成度是非常高的。
语言派诗歌错落分行分节的潮流在国外较为盛行,依赖题材和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地排列组合行节,彰显个性。在国内我所读到的语言派作品则以中长诗的换气、实现爆发力和语态转折为多。诗人木叶这种聚焦短诗作诗行重组排列乃至行节熔断的个性写法,确实能够增强气场气韵气息,但实践者极少。在我看来,写作创新的机遇与风险俱在。然而,为了实现主题和题材的宽阔性,勇作如此裂变、痴狂的形式表达,实属一种可贵的挑战。
从木叶四首新作中不难发现,炫目的词句外形下,叙述仍涵盖总体,并无消解意義的后现代式语境跳脱。诗人巧思语气、读感与形式的对称,用新颖的形式作为阅读入门的方式,提升了内涵的价值空间。如此能达成写作目的,仍不失现代诗真理的旨归。
诗的冒险带来无限活力生机,一切文本皆是铺路的天梯。期待更多新作。
责任编辑 夏 群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