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50年年初的一天,长安城还残留着新年的余味。
突然,有一个消息传来:“河西光复了!”朝堂之上,最先闻讯的唐宣宗君臣,无不瞬间泪涌。那是喜极而泣的激动之泪,是等了近一个世纪后得来的惊天大喜!
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当年的盛世不再,不仅文采风流散尽,就连“天可汗”李世民的盖世武功也成了明日黄花。自公元766年河西走廊尽失于吐蕃之手,河湟六郡十一州被内外隔绝,孤悬异域长达近百年之久。如今,河西之地终于又重回了大唐的怀抱,整个长安城怎能不为之轰动?
说到河西,打开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地图,基本上可以发现比较清晰的两大块:东方是中原故地;西方则是庞大的西域疆土。这两大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王朝疆域。而这两大块之间,则是由一条狭窄的地域相沟通。在这块地域北部,是游牧民族世代居住的蒙古高原,南部则是同样居住着游牧民族的青海地区。这一狭长地域在历史上,沟通了中原和西域这两大块中国领土,它就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重大影响的河西走廊。
正是由于河西走廊的存在,才使中央王朝的力量得以进入并控制西域领土。也正是由于河西走廊的存在,才得以沟通古代人类东、西方两大文明世界,对后世人类文明产生无法估量之影响的丝绸之路。
自西汉霍去病赶跑匈奴人开始,河西走廊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领土,也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更是唐王朝管理西域的战略基地。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让国力本处于鼎盛的大唐王朝,骤然间从高峰跌落谷底。安史之乱造成河西驻防空虚。河西驻军的大批内调,对大唐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此举虽然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使唐朝在河西的防御能力,大为削弱。
吐蕃对河西走廊早就觊觎上了。
吐蕃位于青藏高原,由原来的孟族和后来的羌族融合而成,是今藏族的先民。吐蕃王位传到松赞干布时,他一统西藏,将日光之城逻些(拉萨)定为都城,实现了吐蕃的强盛。
此前,吐蕃只是无奈于唐朝长期屯驻重兵防守河西,才无法得手。此时,河西驻防的空虚不正是天赐良机,吐蕃又怎么会放过如此千载难逢的良机?
公元763年2月,攒足了力量的吐蕃举全部之兵,从雪域高原上奔腾而下,很快攻占了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致使河西地区沦陷。
吐蕃抢占了河西以后,对那里的人民实行极端残酷的统治政策。凡是吐蕃军队所到之处,房屋被焚烧,庄稼被糟蹋,人口和牲畜被掠夺,他们好事不干,坏事做绝。汉人在吐蕃人面前就是二等公民,碰到吐蕃人只能弓着背行走,毫无尊严可言。
同时,因为吐蕃人“重壮贱老”,河西人民被他们俘虏以后,老弱病残全部被杀掉,只剩下青壮年充当奴隶。不仅如此,吐蕃还让汉人“剃发易服”,如吐蕃人一样赭面纹身,只允许他们在过年的时候,穿起自己传统的服装祭祀祖先,祭完之后必须立刻脱下来,换上吐蕃服装。每逢这一天,河西人民无不向东方遥拜,怀念久别的故土,萌生浓浓的乡愁。
当时的河西人民,无不盼望和祈祷着唐廷能够早日派兵收复失地,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绝境之中解救出来啊!然而,这一盼,就是近百年……百年可以改变一切,当然也包括受到吐蕃统治的河西之地。一些年轻的汉人逐渐吐蕃化,司空图在《河湟有感》中痛心地写道: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当然,忘祖的人毕竟是少数。
对于绝大多数河西人来说,寸心始终不改,日夜思归大唐。他们见到了唐朝使者时,忍不住痛哭高呼:“皇帝还记得我们这些身陷吐蕃的汉人吗?”
如此汹涌的民心,很快成了吐蕃人的噩梦。
此时,唐宣宗李忱继位,收复河西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
李忱被史学家认为是“与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李忱执政的时期称为“大中之治”。据史书记载,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打击外戚,并恭谨节俭、惠民爱物,喜读《贞观政要》,有“小太宗”的美誉。
有着“小太宗”美誉的李忱,当然也有着唐太宗一样的大唐雄心!
早在唐宪宗时期,他就萌生了收复河西的雄心。唐代诗人杜牧,曾在一首名叫《河湟》的诗中描写到,因宪宗皇帝驾崩,唐朝丧失了一次挥师河湟、收复西域的大好时机。不过,与司空图的看法不同,杜牧则坚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意思是虽然河湟百姓穿着戎服牧马放羊,但他们仍旧是忠心耿耿的大唐臣民。
到了武宗时期,唐朝开始策划收复河西。唐宣宗继位以后,未雨绸缪,正式大张旗鼓集结兵力,准备实现一举收复河西的雄心。
而此时的强敌吐蕃,在赞普朗达玛灭佛遇弑身亡后,发生了长时间的政局动荡,加之河西归唐的民心汹涌,对河西的占领越来越力不从心。
唐宣宗果断出手,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在唐军的强大压力下,被吐蕃占领的三州和七关,不战而降!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的斗争,一个名字叫张议潮的河西人横空出世。他激扬壮志豪情,与唐宣宗心有灵犀,最终成就了他们共同的大唐伟业,也创造了唐王朝在西域最后的辉煌!
张议潮生于河西沙州,祖上世代为州将。他自幼见闻了吐蕃的残暴,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密谋归唐。公元 848年,已经四十九岁的张议潮在沙州率部起义,城中人积极响应,齐心协力击败吐蕃守军,光复了沙州。紧接着,张议潮又收复了瓜州等十州,并派人入朝告捷,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于是出现了“河西光复”的一幕。
至此,除凉州以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复归大唐。
唐宣宗有感于义军的忠勇,下诏大力表彰,在沙州设置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吐蕃作为一个强悍的部落集团,并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并做好了疯狂反扑的准备。张议潮此时的决心更大,他组织了七千人的东征军,准备彻底打通河西走廊,让中原与西域连为一体,恢复盛唐王朝的荣光。凉州原是唐朝河西节度使的驻所,辐射整个河陇地区,不拔除这个吐蕃据点,归义军的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
从公元858年开始,张议潮的部队东征凉州,由于人数不占优势,与吐蕃军队经历了整整三年的拉锯战。凉州集结了大批的吐蕃军队,而东征军总共才七千名士兵,凭着对大唐王朝的满腔忠诚,归义军人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如今仍留存于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
公元866年,北庭、轮台等地相继被归义军攻克,断绝多时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凯旋之时,全军高唱《大阵乐》,声震山河,一如盛唐时的军威。丢失百年之久的大唐故地,全部光复!有诗对张议潮赞道:
河西沦落百余年,
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
一振雄名天下知。
公元867年,六十八歲高龄的张议潮为了表示对大唐的赤胆忠心,亲自去了长安,并于六年后寿终正寝,叶落归根,魂归大唐。他,是应该被历史铭记的忠魂!
遗憾的是,不论新、旧《唐书》,均未单独为其列传,而近代学者罗振玉则撰写《补唐书张议潮传》,算是拾遗补阙,为他补上了应该留下的那一笔。
责任编辑 王子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