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中秋节 国庆节 春节 冬至节 端午节 七夕节 清明节 元霄节 重阳节 情人节 圣诞节 愚人节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说说冬至

时间:2007/12/22 作者: 冬夜梦寻 热度: 93790

  冬至,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出现,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日期为农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由于日期不固定和清明同为“活节”。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就是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代,沿习至今。《清嘉录》中“冬至大日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药举行祝贺仪式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全国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过一个“安神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逐渐演变为祭天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随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具有独特的节气饮食文化。众所周知的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等作为这个节气的特有食物。
  
  民间相传“冬至馄饨夏至面”。传说汉代,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关,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之二字谐音,称呼“馄饨”。恨之食之,以求太平。因制成馄饨在冬至这一天,故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东耳朵”是河南人吃饺子的食俗。传说,南阳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他的至理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在他辞官回乡,正值冬至。看见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相亲的耳朵都冻烂了。边让弟子在南阳搭起医蓬,支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内熬煮,然后捞出羊肉、药材一起切碎,用面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后连同一大碗肉汤舍给乡亲们食之。人们吃了以后神奇般的康复。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在每年冬至这天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于是有了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江南冬至还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个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在世时,作恶多端,死于冬至;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天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在北方还有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由于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寒冷时期。中医认为羊肉和狗肉有壮阳补体功效。现民间广大地域有冬至进补的食俗。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沪语中“清爽冬至,邋遢年”也由此得来。
  
  迷信的人还时常说道“清明冬至,前三后三夜晚不出门”,说什么这几天夜晚出门会遇见鬼。小时候在这天傍晚,外公外婆把我像拎小鸡一样从门口拎进屋。而我总是愤恨地问:“为啥为啥?”外公外婆爱抚地回答:“毛头啊,这几天不能出去,出去要碰到专门吃小人的坏人。”我回报以满是问号的眼神,或者是被吓着了。于是,很乖巧地躲在外公外婆的怀里安静等待着冬至长夜慢慢过去。
  
  现在每到冬至看见一些中老年人总是忙着折“锡箔”,是一种黄色的纸,一面涂有银色的纸张。把“锡箔”纸折成各种形状,在这一天祭拜家族中的已故亡灵。婆婆也总是这一天让我们这些小辈在摆好一桌饭菜的四方桌,点燃的锡箔、香烛面前磕头。桌上的摆放要有一定规矩,什么筷子只能放在左面了,杯子里要放糖水了,这些在我小时候的家里每年都举办。只是,冬至夜晚不出门已经废除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