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是丙申年的中秋节。在这个月圆人团圆的时候,我再次阅读彭晓玲的长篇报告文学《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其复杂的感受格外强烈。面对很多乡村留守老人孤苦艰难的现实生活处境,深深的同情和无奈、强烈的惦记和担忧、沉重的忧思和期待,这些感受交融到一起,似乎天上那光亮美丽的圆月也变得哀伤起来。
有来自官方渠道的消息称,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了一个老年化阶段,老年人的比例还将伴随着时间会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加之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更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家乡奔赴城市打工,留守乡村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如何面对这样的白发大潮的到来,已经是全社会和国家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了。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出于儿时对廖婆婆的记忆感知和触动,出于一个女性的细腻的情感发现,和作家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彭晓玲不顾艰辛劳累,独自出发到江西、河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广东和自己家乡——湖南的桑植、益阳等八省市的十三个县市进行实地真人调查采访,用贴近现场的实际观察、访问和感受,深入具体地将真实人物再现,分析多地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为人们真实确切地认识、把握“空巢老人”极其不同的艰难和孤苦,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彭晓玲提供给我们的这些文字,自然也是现今乡村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但它却是一个普遍性存在。这样的话题自然是有沉重感的,但沉浸在其中却时常能感受到作家对乡土的挂念和温情流露,当然还有不少的无奈甚至义愤。可是,不管从那一种角度上来看,彭晓玲的《空巢》都是一部包含着作者强烈社会职责自觉和人性良知爱意的作品,对于影响、引导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家庭行为具有积极的唤醒和促进作用。
报告文学的最大特点和力量,就在于其立足真实的事实、人物,来表达作家的社会发现与理解。因此,如今报告文学比那些虚头巴脑、随意虚构编造的故事更富有参考启示意义和价值,所以也自然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空巢》的写作,充分地尊重和落实了报告文学的这种特点。作者对自己描述的任何一位老人都有真实的接触和现场访谈,这种因为被访者个人的不善应对可能会存在不完整、不灵动的局限,但在真实性一方面却是比较充分的。
像湖南浏阳的张水美老人,年轻时家庭生活虽然游离不定,但不管多么令人不快,精神情感却是正常平静的。因为有婚姻在,老伴与她一起维持着这个家,可是,因为老伴一场重病,又因为治病花费了巨额费用还并未能救下老伴的性命,在儿子也无力承担之后,张水美老人的孤苦、艰难的日子就开始了。她的那个已经不像个家的家和简陋衰败的人生,让她竟然说出“我宁愿早死”这样的狠话。另外像已经步入老年的赵海龙,为外出打工挣钱的儿女看孩子,最艰辛的时期必须同时照看八个孩子,付出了心血、劳动和金钱,到后来却不能得到子女们的理解,甚至还要受埋怨和冷眼。
河北的白二熬,为了给儿子盖房,拆了自己简陋的旧房,新房却因为资金短缺一直盖不起来,自己已经年老体弱了,却还要借住在别人的旧房里;湖北的文小兰,因为家破了,几经奋发,最后还是归于衰败,连自己的精神都出了问题,才刚刚五十二岁,就被送进简陋的街道敬老院来了;重庆的黎昌成,被患尿毒症的老婆拖垮了全家;甘肃的连自己生活都很难为继,却被迫为女儿还贷款的石志孝;湖南桑植的陈克云,生活过得不成样子,天冷时,“就去妈妈那里烤火”,而她的妈妈已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在采访现场,彭晓玲感受着老人们的泪水、叹息、沉默和无望,自己也时常被对方感染而伤感。
这是一些乡村留守老人艰难凄苦的现实生活命运的真实描述,在朴素的表现中有一种鲜活的力量,还带有相当实际的普遍性,它是作者写给这个社会的报告。但愿像这样来自乡村基层的报告,能够引起这些留守老人的子女、世人以及各级政府的切实关注。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父母在,不远游”。这是提倡和强调子女多陪伴照看父母和行孝。可是现实生活里,人们的这种孝行自觉在日益减退,很多子女为了自己的生活与前程,放弃应有的责任和道义,致使父母在年老时陷入贫困和孤独。这种“空巢”现象,并不只出现在农村,在城市也有其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精神情感的伤害可以类比。如,“啃老族”这样的现象已经很普遍,提倡“常回家看看”这样的主张似乎也只是一种温馨而无奈的提示,从这些现象中足可见老人们处境的尴尬。对于很多人而言,“你在外面闯世事,挣钱养活自己的妻儿,过现代化的生活”,但你可对父母尽到了为人儿女的责任?各级政府从政策到措施是否思虑到位都是需要拷问的。因此,彭晓玲的《空巢》中,调查报告言说的实在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严峻的社会话题,是对传统道德和社会现实责任的呼唤和期待,是对人和生命的一种珍爱和善良积极的扶助。这样的作品,如璞玉一般平和温润,也因此不会像稀有的钻石那般令人钦羡而高高在上,反倒因其现实和民间性具有很强的话题诱惑力量。
虽然作家在每一次访问记录时,总会自然地同自己儿时对廖婆婆的记忆相互牵联,使作品具有某些营造结构的意识,在叙述的过程中也会注意人物形象的表现和环境的描绘,但是在作品中对故事人物的一次次记述过程中,在整体的布局上,变化和选择侧重的功夫似乎还未充分展露,以致作品中不同对象的叙述过程有类型重叠的感觉。彭晓玲的报告文学写作,已经走在了一个对文体有深知、对特性目标有追求的道路上,我相信她会在这样的路上不断走出自己的精彩。
责任编辑:刘 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