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中的华章,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这一华章。太虚幻境正如它的名字所说,是虚的,是幻的。著名导演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称为电影中的《红楼梦》,也是以“奇”和“幻”作为命名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正面展示的是一个故事,就是片中出现的带有童话迷幻色彩的情节,派一家人搬离印度时发生船难,全家四人中仅派一人在救生艇上幸存,这只救生艇上同时还有鬣狗、受伤的斑马、母猩猩和一只孟加拉虎。途中鬣狗咬死了斑马,母猩猩为保护派也被鬣狗害死,尔后孟加拉虎咬死鬣狗,奇幻漂流就是讲派这个十七岁少年与一只老虎在救生艇上的共同生活经历,他们在相互威胁中共存,在绝望中途经人形岛获得休整后继续前行,终于在漂流了二百二十七天后获救。电影用回叙的方式展开故事,长大后的派告诉前来采访的作家,其实他的漂流经历还有一个故事,当时救生艇上实际上四个人,没有什么动物,一个受伤的水手,另一个是厨师、派和他的母亲。在太平洋漂流过程中,最后仅剩派一人。先是凶残的厨师杀死了水手,接着厨师又杀死了派的母亲,最后派拿起刀杀死了厨师。电影中四个动物对应着四个人:水手是斑马,厨师是鬣狗,母亲是猩猩,而派就是那只老虎。
电影没有说明哪个故事是真实的,动物的故事确实又奇又幻,但就像有位影评家说的那样,每段童话背后都有一个血淋淋的可怕真相。童话的作用只是给蛀空了的现实染上一层迷人的幻彩,用人人都能懂的语言去阐述一个残酷的事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这样一个真假虚实混搭的电影故事,当然,它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奇幻的故事,吸引人的眼球还是视觉的风暴和创意的高超。
《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设立,有点像少年派的奇幻世界。贾宝玉那日中午,在宁国府赏梅之后,有些困意,便“漂流”到秦可卿的卧房休息,先是看到一番奇幻景象,“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侞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接着秦可卿“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现实中的世界已经接近迷幻,这些皇后、皇妃和传说人物的用品,仿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那些天光云影一样,亦真亦幻,迷离而暧昧。而之后贾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导引下,进入了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一、 太虚幻境是个女性世界
在太虚幻境里首先出现了金陵十二钗的称呼,根据甲戌本的凡例记载,《红楼梦》的书名曾经用过《金陵十二钗》,“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 十二钗在太虚幻境里是正册、副册、又副册的方式出现的,册中记载的是十二钗们的“档案”,而贾宝玉看到的“现实世界”则是一个女儿国,“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其实,太虚幻境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入的,小说第一回《甄士隐魔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最早写到了太虚幻境,甄士隐那日午睡,梦见了一僧一道,看见了太虚幻境的牌坊,想进去的时候,“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梦醒了。同样入梦,甄士隐到了太虚幻境门口,就不能进入,而贾宝玉则轻易地在警幻仙子的引导下,出入其中,可见这个“清静女儿之境”是需要通行证的,不是一般人能进入的。而按照仙女们的说法,本是林黛玉(绛珠仙子)来游玩的,贾宝玉是误入性质的,或者是受林黛玉之托前来“探看”的。
“清静女儿之境”,有点像西游记中的女儿国,“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所以脂砚斋忍不住批注道:“一篇《蓬莱赋》。”蓬莱乃仙境,仙境必有仙女,众仙女“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仙女中的佼佼者便是那位警幻仙子, “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声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很明显,这个赋可以命名为《警幻仙子赋》,在形态、格局上源自《洛神赋》。《红楼梦》中如此大篇幅地来写一个人的肖像决无第二,可见作者对警幻仙子的器重和感情非同一般,“瑶池不二,紫府无双”,瑶池是王母娘娘的居所,紫府则是道家东华帝君的办公中心,“不二”和“无双”自然是美女中的美女。虽然“不二” “无双”,有趣的是小说很快写到警幻仙子还有一个妹妹,这个妹妹叫可卿,字“兼美”,兼什么美呢?“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也就是说在曹雪芹的心目中,最美的女神就是兼美的,同时拥有林黛玉的“风流袅娜”和薛宝钗的“鲜艳妩媚”。张爱玲后来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是写男人的兼美梦想的幻灭。如果说薛宝钗是红玫瑰,林黛玉则是白玫瑰,兼美就是拥有红玫瑰和白玫瑰。这是男人的最高梦想,也是女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兼美的出现只能在仙境,只能在梦中。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把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合在一起,觉得“规格”不够高,而且字数又极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实正是这种兼美的审美理想,也正是很多男性的潜意识。俞平伯先生的“钗黛合一”论也是这种“兼美”论者。
以警幻仙姑为代表的美女构成了太虚幻境的主体,那些“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的仙女选美般在贾宝玉面前游动时,突然出现的兼美可卿,顿时令“六宫粉黛无颜色”,贾宝玉的第一场男女欢情由此发生。
很显然,太虚幻境对应的是大观园,大观园也是除了贾宝玉之外,算得上女儿国,所以被余英时先生称为乌托邦,其实,太虚幻境才是真正的乌托邦。
二、 太虚幻境是个享乐世界
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看到太虚幻境有两块牌匾,一块写着“太虚幻境”,一块写着“情天孽海”,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后贾天祥手中的风月宝鉴,一面是迷人的美女,一面是死亡的骷髅,当然贾瑞后来变成了骷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长篇小说 《百年孤独》中,用“俏姑娘”雷梅苔丝象征美,这个俏姑娘身上有某种神奇,每一个对“俏姑娘”不轨的男人都遭遇了某种不测,受到了命运的惩罚,以此来隐喻美是不可侵犯的。《红楼梦》写的不仅是男人受到惩罚,女性亦复如此,而且更偏重于女性的薄命和不幸。
那个掌管这些女性命运的警幻仙子,“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她手下的机构有“痴情司” “结怨司” “朝啼司” “夜怨司” “春感司”“秋悲司”。而贾宝玉看到的是“薄命司”的一部分“档案”,这些“档案”提前预告了金陵十二钗们的悲惨命运,薄命,红颜薄命,虽无新意,但像《红楼梦》这样大规模描写众多不同女性命运的小说,又写得那样凄美,是不多见的,甚至是首创。
凄美首先是美的所在,而太虚幻境可谓美轮美奂,环境优美,“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仙女香艳,“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而那些酒和茶更是人间没有的稀罕之物。
茶,叫“千红一窟”, 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酒,叫“万艳同杯”, 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香,叫“群芳髓”。 警幻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
不用说“群芳髓”尘世中没有,“千红一窟”茶、“万艳同杯”酒,也是人间难寻的,“麟髓” “凤乳”,恐怕神仙世界也难找寻。这里的水、花蕊后来在薛宝钗的“冷香丸”也得到了类似的叙述,由此可见不仅林黛玉是太虚幻境的常客,薛宝钗也是太虚幻境的仙女之一。那个以喝茶和论茶知名的妙玉,以雪水煮茶的妙玉,也是该学的太虚幻境的烹茶方法,“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
这样的享乐世界,颇似现实传说中的“天上人间”夜总会,也难怪赖昌星要把公司用于招待达官贵人的会所叫“小红楼”了。后来那些奢豪的夜总会、会所,常常有太虚幻境的风韵。也就难怪贾宝玉迷失魂魄了,虽然“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但这些只能滋生淫欲,贾宝玉因此也被警幻仙子称为“天下第一淫人”,虽然警幻仙子知道“意淫”才是真谛,但对顽石不化的贾宝玉,警幻仙子只能采用“脱敏疗法”,让自己的妹妹秦可卿字兼美去行儿女之事。“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因二人携手出去游顽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
由香、茶、酒,最后升华为色,但紧接着就是空,“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地狱一般的恐怖。太虚幻境的声色犬马、美酒佳肴,尽一时之盛,但鲜花美酒的尽头,却是虎狼之窝,也就是死亡之穴。意淫也好,真淫也好,贾宝玉阅尽人间春色之后,等待的是万丈悬崖深渊。而那些“千红“自然只能同哭,“万艳”们只能同悲,“群芳”们也只能碎了,千红一哭茶,万艳同悲酒,群芳碎香,都“好了好了”。
曹雪芹在这里提出了贾宝玉天下第一淫人的概念,也提出了“意淫”的主旨,但后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看不到隐藏在这里的情、欲、淫的关联,如果只是爱情悲剧,《红楼梦》不过步了《西厢记》《牡丹亭》的后尘,如果只是写欲写淫,也不会超过《金瓶梅》的价值,这也是迄今仍然有人认为《红楼梦》没有超过《金瓶梅》的原因。《红楼梦》恰恰是超越了情与欲的对立,将情、欲、淫这些困扰中国文学的主题整合起来,而这一切都是在感官的享乐中实现的,而读者也是在作家营造的语言盛宴中获取狂欢的。
在贾宝玉进入秦可卿的卧房之前,他看到了两副不同的对联,前者是现实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宝玉拒绝进入;后者是非现实的,“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贾宝玉欣然而入。而这个对联的撰写者是秦太虚,太虚,北宋词人秦少游的号,秦少游并没有写过这样的楹联和诗句,作家故意虚构这么一个对联,是强调太虚,因为秦少游是言情而著称的,且又和秦可卿同秦,秦即情。情太虚!
三、太虚幻境是个通灵世界
已有不少论者指出,《红楼梦》是部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还有研究者将《红楼梦》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进行比较研究。曹雪芹时代自然没有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但文学常常不是先有概念然后才有文学现象的,很多的概念其实都是从文学现象中概括出来的。
和《百年孤独》一样,《红楼梦》借用神话结构,而且开端就以“女娲补天” “绛珠还泪” “木石前盟”开篇,这种非现实主义的写法虽然不是《红楼梦》的首创,在《水浒传》的开头就是从魔幻开始的,而《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小说,从花果山石头开始也是很自然的。太虚幻境显然是借鉴了这些小说的写法,但是有意义的是太虚幻境不是为了增加小说的魔幻色彩或神秘感,而是作为全书的一个浓缩版,在这里提前演绎了小说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一般的小说常常是通过故事的展开,最终展现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格局。
脂砚斋认为太虚幻境是全书的大纲,这个大纲用“倒叙事”的方式来推进小说的发展,
太虚幻境仿佛是张人物命运的蓝图,之后故事的展开都是按照这个框架来进行的。这个框架由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的判词及十二支曲子组成,十二支曲子加上序曲和尾声共十四曲。这些判词先后写了丫鬟晴雯、袭人以及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的命运,而开头的曲子和尾声几乎可以作为《红楼梦》的主题歌: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和整个小说相比,太虚幻境是个舞台,它把整个故事浓缩在这样一个舞台上,人物的命运是写意的,故事也是写意的,但是格局已经确立,基调已经定好,一切都在预设中。这种未来叙事时,这和《百年孤独》开头的“许多年之后”的叙述形态是一致的。同时由于人物和故事的意象化,为后人阅读《红楼梦》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而这些空白有的成为千古之谜,比如写元春的判词:“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弓”谐音“宫”,香橼谐音“元”,这可以理解,而“虎兕相逢大梦归”,有的版本又作“虎兔相逢大梦归”,引发诸多的解释。而且诸多的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虎兕”有人解释是两种凶猛的动物,“虎兔”也有人解释为时间。至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也产生了很多的歧义。最大的歧义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说林黛玉、薛宝钗最后的结局的,而林黛玉在高鹗的续著中却是病死的,倒是鸳鸯是上吊自杀的。这个正册和副册的判词仿佛档案似的,记录着金钗们的生老病死。《西游记》中孙悟空闯入阎王殿去看生死簿,贾宝玉则是误入了太虚幻境薄命司,看了金钗的生死簿,其实是为小说的发展做了铺垫。
与其说太虚幻境是个档案馆,还不如说是个预言的宫殿。《红楼梦》里经常通过梦来预言,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预言十二钗的命运,而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王熙凤也是预言,秦可卿对王熙凤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她告诉王熙凤,眼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秦可卿不仅预言了元春册封的鼎盛,也暗示了回来病死的衰落与太虚幻境里的那些曲子,那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既是谵语,也与太虚幻境里的那些曲子极其相似。
在《红楼梦》里,秦可卿是一个极其奇妙的人物,她的为人几乎完美无缺,她死之后,“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孝顺、亲密、慈爱,在今天也是一个道德模范。但她与贾珍的暧昧关系也是全书的疑点和看点,经脂砚斋的点评发酵后,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小说中她又是一个重要的叙事者,虽然她在十二钗中早夭(第十三回就去世了),但在小说中确实是一个分量很重的人物。她是贾府命运的预言家,也是金陵十二钗的掘墓人。太虚幻境虽然是她的姐姐警幻仙子演绎的《红楼梦》十二曲,但按照《红楼梦》的叙事伎俩,警幻仙子其实就是秦可卿的化身,我们后来从秦可卿对王熙凤托梦的口气和内容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人,说的都是色空的道家哲学,言的都是好了的虚无主义。
这样神秘主义的通灵预言,让一些研究者认为秦可卿的身份非同小可,从而怀疑她的真实身份是否是皇宫大人物潜伏到贾府里的。其实,这是《红楼梦》超现实主义的另一面,比如此书原名《石头记》,通过石头所见所闻在讲述一个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故事。石头会说话,本身就很荒诞,刚才说的 “掌管人间恨男怨女”的和“薄命司册子”的“警幻仙子” ,贾宝玉“衔玉而生”,“宝玉与凤姐遭诅咒”,还有那神出鬼没的“一僧一道” “会说话的风月宝鉴”, 采节气精华的“冷香丸”,“贾母巧姐游园撞花神”,“柳湘莲梦幻出家”等等,都是带有魔幻色彩的细节,构成了《红楼梦》的通灵世界。
《红楼梦》第一次出现太虚幻境是第一回,在第一回之前,都是说的石头的问题,石兄长石兄短的,旨在说明《石头记》的来源,而这里出现的第一个梦便是与太虚幻境有关,结合到小说描写的内容,这太虚幻境, 可能就是“红楼”,好多人说,小说名为红楼,但小说的贾府不是红楼,而大观园也不是红楼,真正红楼且有梦的,只有太虚幻境,因为太虚幻境是梦到的,而大观园和贾府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不需要梦到。而太虚幻境的梦本身就是全书的缩影,挈领全书,后来叙述实写的场景和故事都是太虚幻境的对称物,都是那些判词和预言的延伸和演绎。以太虚幻境和石头相对称,正好是石头记和红楼梦的的对称。而这一回的标题正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第一次出现“红楼梦”的字样,显然是点题。
而且,小说两次出现太虚幻境,居然出现了同样的对联,这在《红楼梦》中是不可思议的。一次是甄士隐见到的,一次是贾宝玉见到。同样的对联和诗词在小说中重复出现,这在《红楼梦》中绝无仅有,显然是作家有意强调,也是小说的“核心价值观”,这对联不仅契合小说,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到有时有还无
责任编辑:赵燕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