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书到今生读已迟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屋 热度: 16903
刘雨涵

  南怀瑾先生说:人的天分智慧,大多数由前生带来的。这句话似乎在不少人身上得到验证,比如钱锺书先生。

  钱先生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没有人能准确统计出来。

  中学时代,读到《围城》,觉得很精彩,妙语连珠,机锋无尽,令我目不暇接,大段大段摘抄笔记。后来多读了点书才知道,所谓机智俏皮、幽默深刻并非钱先生值得称道之处,或者说相反。他的卓绝之处似乎不在小说而在学术,那部《管锥编》,是钱学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还是没能看懂,只有称奇。他信手拈来的资料,不必说中国历代经、史、子、集,涉及的域外文字就有五六种,引述的那么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有些甚至是连专家都闻所未闻的,也不知道钱先生从哪里刨出来的,曾令多少后生学人观止不前,就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只有咂嘴念佛而已”。据说,钱先生的《管锥编》,大都写于“文革”十年中,手头资料匮乏,又不能大张旗鼓搞研究,很多内容都是钱凭记忆写出来的。钱先生的浩瀚博学早已不是传说,对此他的同代人都有生动记录。但谁知道他这一炉的学问仙丹到底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今年6月以近百岁高龄辞世的大画家黄永玉,曾是钱锺书夫妇的好友。黄永玉小钱先生十四岁,是钱家座上宾,彼此非常熟稔,对其博学多闻津津乐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次黄永玉和钱先生聚餐。钱先生得知黄永玉待遇不高,经常要靠礼拜天打猎来维持全家营养。钱先生听他说起打猎的种种很感兴趣,问这问那,一边顺手在长长的点菜单正反面写了四五十部有关打猎的参考书目,全是欧美各种文字的捕猎秘籍。

  还有一次,黄永玉陷于窘迫尴尬之境,钱先生谈笑间就解决了所有难题。

  当时要送一份礼物给某友好国家的一个城市,有关人士嘱黄永玉作画,并派他到该城市征求意见,最后商定画一幅“凤凰涅槃”的巨幅国画。画很快完成了,出发在即。团长王震是个慎重人,交代黄永玉再附上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以便届时万一需要可派上用场。事情很简单,黄永玉立马着手去办。但问题来了。

  “凤凰涅槃”的典故,在当时是个常识,郭沫若青年时代写的同名诗篇,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的古老神话,祈愿一个饱受忧患与挫折的民族从破坏与毁灭的旧时代中再生的浪漫主义想象,作为革命年代一种广为人知的政治隐喻,早已深入人心。黄永玉查了半天才发现,有关这四字的文字资料却一点影子也没有!《辞海》《辞源》《中华大词典》《佛教大辞典》里没有,后来到《人民日报》资料库,翻遍了也没有,甚至走访京城各大寺庙、民族学院、佛教协会去请教,没有!

  出发在即,黄永玉急出一身冷汗,最后来找钱锺书求救。钱锺书说:“郭沫若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上哪去找?”接着说出与这个典故有关的一些线索,并让他去某某百科全书第几卷上查。黄永玉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问题迎刃而解。

  什么领域都不乏天才。像钱先生那样的饱学之士也许并非个例,古今中外都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知识学问呈几何倍数增长,欧洲出现了很多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培根说自己于学无所不窥,可能不是虚言,很多资料表明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同时代还有意大利的达·芬奇,称得上将各个领域的学问融会贯通,在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化巨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完美代表,其成就足以令后人高山仰止。

  曾读过一位高僧的演讲录,有段话印象很深:“人的福报不同,并不全是今生努力的结果,为学也不例外。治学途中千军万马,多如过江之鲫,但最终抵达光辉顶点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人。除了后天的努力,还有先天的禀赋和造化。”大和尚的意思是说,有些人的禀赋是前世带过来的,并非全是今生努力的结果。

  北宋文学家苏轼绝世聪明,诗、文、书、画、词、赋,无所不能,三教九流样样精通,论才学、论智慧后世罕有人能及。但据说他的智慧似乎也有前世修来的成分。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东坡七八岁时一度梦见自己是和尚转世,一些佛典早已了然于心。及长,读庄周《南华经》,叹道:这本书已读过,只是口不能言,如今见了,朗朗上口。也就是说,虽然他第一次接触《庄子》,但早已读过,只不过是在另一个时空。所谓另一个时空,就是前世。这种传说大致源于东坡之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相关记载——言外之意,亡兄的学问是前世修来的。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黄庭坚,也是有如文曲星转世的惊才绝艳,又深通佛学,位居“蘇门四学士”之首,《宋史·黄庭坚传》写道:“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对他的早慧颖悟,历代各种文苑逸事都不乏生动记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他的故乡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就记载着下面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黄庭坚才华惊人早熟,二十三岁便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涪州别驾等官。二十六岁那年在河南叶县当县尉,一个天阴欲雨的午后,黄庭坚案牍劳累之际趴在案桌上睡着了。在酣畅的梦中,他分身为二,一个在县衙里办公,另一个则在远处眺望自己的一举一动。他看到自己走出县衙大门,沿着屋后小路一直走,在一座小屋前止步。只见屋前的庭院里摆了一张案桌,桌上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芹菜面,旁边香炉里燃着两炷香。一个老太太在案前烧纸钱,边哭边喊着“女儿啊,芹菜面端来了,下来吃吧”。黄庭坚喜欢吃芹菜面,不假思索端起碗就把面条吃了,觉得很好吃,吃完面条再返回县衙办公。此时忽然醒来,发觉竟是个梦!奇怪的是嘴里居然留有芹菜的余香。黄庭坚越想越离奇,感觉不像是做梦。他决计自己出去实地走走看看。

  次日,黄庭坚走出衙门,他沿着县府屋后的小路走,一路似曾相识的景象令他诧异不已,不久果然来到昨天梦见的小屋前,在院子里也见到梦中那个叫女儿来吃芹菜面的老太太。问起昨日之事,老太太说:昨天是女儿忌日,她生前最喜吃芹菜面。每到爱女忌日,都要煮碗芹菜面供在灵前。黄庭坚忽然想起:昨天刚好是自己二十六岁生日。

  从交谈中得知,女儿生前礼佛吃素,酷爱读书作文,不思婚嫁,二十六年前的昨日死于突发疾病。黄庭坚心想,如此酷爱读书的女子世间少见,顿生哀怜与好奇,他央求老太太,能否进女儿生前的书房看看。进了书房,觉得书房似曾相识,熟稔得很,好像曾经住过一样,翻翻书房里的藏书,密密麻麻的都是眉批,字迹和文句好像出自我手一样熟悉。他进而想看看她女儿留下的诗文手稿,老太太说,都锁在那个铁书柜子里了,从来没打开过,钥匙也找不到了。黄庭坚想了想,果然在一个角落找到钥匙!打开书柜后,只见诗文手稿一叠一叠整整齐齐地堆满了柜子,黄庭坚取出后仔细阅读,发现都是些自己曾经写过的应试卷子和诗文,因为写得很用心,早就烂熟于胸了。笃信佛教的他此时恍然大悟:原来死去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前世,而老太太就是他前世的母亲。于是,黄将老太太接到家中,孝养送终。

  清代文学家袁枚读了这个故事十分感慨,叹道:书到今生读已迟!意思是说,像黄庭坚这样的奇才,学问才情并不是今生努力修炼的结果,而是前世带来的。袁枚之所以有共鸣,是因为他自己也有类似的神秘体验。《随园诗话》里写道:“‘读书是前世事。余幼时,家中无书,借得《文选》,见《长门赋》一篇,恍如读过,《离骚》亦然,方知谚语之非诬。毛俊园广文有句云:‘名须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