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与白求恩一起来中国的护士琼·尤恩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屋 热度: 23643
裘伟廷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而当年与白求恩同行的一位名叫琼·尤恩(1911—1987,Jean Ewen)的护士的經历却鲜为人知。琼·尤恩曾三次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并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1911年,琼·尤恩出生于苏格兰,儿时举家移民加拿大。

  1933年3月的一天,尤恩和同学艾格尼丝、罗斯跟着文森特·施雷姆普神父,在温哥华格朗维尔街码头登上了邮轮,横渡太平洋,前往中国。他们先抵上海,然后换近海轮船到青岛,当地教会派来一辆马车,把他们拉到山东淄博张店镇。

  为了加快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尤恩觉得首先必须过语言关,因此她把接触到的每个中国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十分专心地学习。两个多月过去,尤恩学会了一口地道的山东话,达到了在集市上买东西能讨价还价的水准。尤恩平时常穿着一件深蓝色缎子棉旗袍,乍一看俨然是一个中国女人。尤恩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于青莲”,其真实姓名反而不为人们所知。

  在山东期间,尤恩工作地点多次变动。在张店教会待了几个月后,尤恩他们被教会派到一百公里外的无棣县开设一个新诊所。次年3月,他们又被派到黄河沿岸的祖李庄,从事医疗工作。1935年6月,尤恩被单独派到蒲台县郭镇创办新诊所。她的工作、生活空间就是一间小茅屋,没有门,窗子没有玻璃。但让尤恩欣慰的是,不论走到哪里,她都受到民众的欢迎。由于她的医护技能十分扎实,加上会讲中国话,当地民众经常到她那里求医。尤恩不仅热情地接诊每一个病人,而且经常上门护理重症病人。

  随着诊所的发展,迫切需要补充新的人手。尤恩招募了几名中国女孩,向她们传授护理知识,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不久,这些女孩就成为尤恩的得力助手,使尤恩的医疗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次,有妇女难产,其丈夫急匆匆地向尤恩求救。虽然没有接生的经验,但救人要紧,尤恩和同事还是上门帮助产妇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就这样,她的“洋接生婆”名声也在这一带不胫而走,帮助接生了许多新生命。尤恩除尽力治病救人外,还和她的中国助手们大力宣传卫生知识,改变乡村陋习。

  1935年夏,尤恩感到时代在发生变化,“抗日”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也就在这一年,黄河决堤,山东大地变成泽国。家园被毁,农民四处逃荒,饿殍遍野。为了预防灾后大疫,国际饥荒救济会和国际联盟流行病防治小组紧急招募医护人员作为志愿者,尤恩应募到山东省会济南参加灾后防疫工作。

  1937年6月,尤恩和她的伙伴们完成了合约,结束了在中国教会医院的工作,返回加拿大。在这四年多时间里,尤恩接触到了与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中国底层社会。对此,她这样总结:“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从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已经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适应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曾经同重重的疑虑与艰苦做过斗争。”

  回到加拿大多伦多后,尤恩很快在该市的圣约瑟夫医院找到一份工作,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在1937底被搅起了涟漪。读到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发表在《曼彻斯特卫报》上的报道后,尤恩知道了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充满苦难的战争。特别是有一天,尤恩的妹妹转交给她一封油印公开信,信也是史沫特莱写的,她在信中强烈呼吁北美的医生、护士到中国去,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尤恩再也坐不住了。

  经加拿大共产党的介绍,尤恩来到美国纽约,找到了刚成立的美国共产党和加拿大共产党共同组成的援华委员会。当时,援华委员会决定,派白求恩医生带领一个医疗小组前去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由于尤恩曾在中国生活多年,通晓中文,其父又是加拿大共产党领导人,因此加拿大共产党征求尤恩的意见,希望她加入白求恩医疗小组,并担任白求恩的翻译和助手。

  1938年1月,新年刚过,白求恩带领北美援华医疗小组,在温哥华登上去中国的邮轮,成员除了白求恩和尤恩外,还有来自美国的帕森斯医生,他们携带了大量医疗器械和药品。

  尤恩和白求恩一行顺利抵达西安。1938年3月23日,《西安日报》在头版发文,报道了白求恩和尤恩到达的消息,还有他们的照片,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是一条好消息。3月31日,尤恩与白求恩乘卡车抵达延安。

  在延安的日子里,尤恩参观了陕甘宁边区医院,见到了身材瘦小却十分自信的傅连暲院长。她还去了幼儿园和抗大的女生大队,参加了延安军民的五一节庆祝大会。尤恩陪同白求恩在延安待了一个多月。白求恩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很满,发表演说、会见记者,更多的是到边区医院给伤病员治疗,他还被邀请代理外科主任。

  4月下旬,尤恩奉命单独离开延安前往西安采购药品,并领取由美国基金会寄来的各种医疗物资。与她一同返回延安的,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埃文斯·卡尔逊上校。卡尔逊对这位年轻护士几个月来的冒险经历大为震惊,对她不避艰辛、开朗乐观的精神更是敬佩有加:“在路上三天,她总是高高兴兴的,从来不因无休止的尘沙或没有舒适的设备发牢骚。”

  遗憾的是,等尤恩从西安回到延安时,白求恩大夫和加拿大籍的中国教会医生布朗已经离开延安,出发去了八路军山西五台山抗日根据地。更令尤恩终身遗憾的是,没想到这一别,她此后再也没能见到白求恩……

  在上海完成新四军新一批医疗器材和药品的采购任务后,1939年6月,尤恩登上了返回加拿大的邮轮。回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尤恩的身体有所恢复,但还是留下了影响她后半生的病根。11月,身在加拿大的尤恩,听到了白求恩的噩耗。她对白求恩的评价是“崇高而伟大的朋友”。

  后来,尤恩结了婚,育有二男一女。尤恩对中国人民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关注着中国发生的一切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远在加拿大的尤恩深感欣慰,她曾两次写信给周恩来,表达她衷心的祝贺和问候,并寄来了她收集和整理的白求恩的照片和资料。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对外友好协会,曾先后邀请尤恩来华故地重游,可惜都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加拿大政府出资购买白求恩故居,并建成“白求恩纪念馆”。此时,尤恩已因病下肢瘫痪,但她还是千里迢迢地从加拿大东部赶到蒙特利尔,坐着轮椅参加了纪念馆揭幕典礼。此后,尤恩便与中方失去了联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寄给她的信件均被退回,盖着“查无此人”的邮章。

  1979年9月,尤恩昔日的朋友、时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率团访问加拿大,并多方打听尤恩的情况。有人说她已经去世,但王炳南不愿相信,费尽周折,终于在温哥华打听到尤恩已半身瘫痪,住在维多利亚市她女儿家里。王炳南当即决定改变行程,专程前往探访。在一幢简朴的小楼中,王炳南见到了昔日的战友,向这位对中国抗战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表示谢意和敬意。王炳南深情地告诉她:“我们中国人民是最重视友谊的。凡是在我们困难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这番话让尤恩的眼里泛起泪花。

  1981年,早已半身瘫痪的尤恩,回忆自己在中国的人生经历,以惊人的毅力撰写的回忆录《在中国当护士的年月(1933—1939)》一书,在加拿大出版。1984年,该书的中译本由北京时事出版社出版,正如此书的译者所言:“希望以此致慰于本书作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希望此译本问世,能对中加两国人民日益增进的友谊有所贡献。”

  然而,尤恩的最大愿望是在有生之年再度来到中国,看看自己为之付出青春和力量的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子。1985年5月,尤恩不顾半身瘫痪,在女儿劳拉·梅耶夫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重访中国,受到热情的欢迎,见到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许多老朋友。尤恩认为,自己这次中国之行满足了她一生中最大的心愿,“若是白求恩大夫能够到今天的中国,他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1987年10月31日,尤恩因病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去世。遵照她的遗嘱,其女儿于1988年5月,将她的骨灰护送到中国,安葬在河北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墓侧,长眠于她为之魂牵梦绕的土地上。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字:加拿大友人琼·尤恩之墓(1911—1987)。她七十六岁的生命历程里,在中国的六年不算很长,但分量很重,是她生命中的核心部分。正如她在遗嘱中所说的:“我的心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