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活读《西厢》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屋 热度: 22071
左昨非

  《西厢记》已借来月余,然无暇通读,置之案上,每见则赧,今横心停琴(停习吉他),废午寝,耗一下午,终了夙愿,掩卷长舒:“读毕一书,没那么难!”

  人云《西厢记》为“首屈一指”的戏曲佳作。《圣叹外书》曰:“《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予欲一窥其妙故验之。读毕,虽无“尽善尽美”之感,然古人之文辞生活令我叹赏、羡慕不已。

  以张生中第后致夫人的书信为例,抬头云:“奉书芳卿可人妆次。”单以此雅敬称呼即能令人浮想万千:张生之儒雅、崔氏之可人、夫妻之礼敬、古人之雅致,字字尽显。崔氏回寄汗衫、裹肚、袜儿,可谓“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各有所寓,用心之细、用情之深,令吾辈后人叹服、艳羡。更见作者才力的是崔氏最后对童仆的剖心之语:“到如今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此活用古语,可谓神助之笔。

  古人用语之雅、遣词之巧令我辈击节赞赏。每遇之如衣锦着新,令人心旷神怡,乐之好之,咀嚼回味。难怪金圣叹赞《西厢》“曾无一笔不透脱,敢疗子弟笔下雅驯不透脱、透脱不雅驯之病”。

  像崔氏患了相思病之后曾对红娘说:“我这病患要安,只除是出点风流汗。”真可谓雅而不俗,恰到好处,更活现了一个真性情的大家闺秀,而非木偶、花瓶般的摆件。

  再如,“我为你梦里成双觉后单,废寝忘餐。罗衣不耐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非大才不能织就,非奇才不能化成。“一缄情泪红犹湿,满纸春愁墨未干。”“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无一笔不雅驯,值得我辈把玩、学习。

  读戏曲另一点收获在琴童、红娘等配角身上。因看戏贵热闹,人皆好流言。若无红娘等配角,主角之心理斗争、闺房窃语,谁揭示、谁传出?故配角是必要之戏曲元素。像波澜起伏的内心活动若由人物自己自言自语自吞咽,事后恍若无事,戏剧冲突也就没了,故事性也就减了。

  还有一重惊喜就是“以今验古识活词”。像迤逗(方音:chuó dao)、厮闹(方音:shì nào)等方言词在我家乡豫东一带现在犹能常闻。像“别迤逗他,他好生气”“大人爱拿个糖迤逗小孩”,基本意思就是引逗、挑逗,和元剧里的用法无二,只是我们的方言发音稍异。厮闹亦同,意为戏弄人、闹人、缠人。如“别厮闹我,正烦着呢”“小孩爱厮闹人”。这种语言现象,一可证河南和北京(王实甫北京人)在古代也同属一方言区,二可证语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可与元人对话。

  元人见了美女也是害得“一夜无眠”,说话也口不择言、自报生年,并坦言“看莺莺强如做道场”。性格也喜女子“温柔”,“语句又轻,音律又清”。

  纵观古代戏曲,其“刊刻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应以王实甫《西厢记》为首屈一指”,其头功当归因于“大团圆”之结局。自西剧东来,视野大开,部分剧评人唯西剧马首是瞻,视“大团圆”为俗套、为寇仇。予以为,“大团圆”是戏曲之精魂。戲曲之功效利在娱乐、功在劝上。以喜庆美满的团圆收场,以健康向上的结局为引导,让人生充满快乐,生活充满盼头,功莫大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