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蔡元培反对“全盘西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屋 热度: 25853
渝文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史上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出身科举,是清末名翰林,于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厚的根底。二十世纪初开始,又先后到德、法等国留学考察,对西方的哲学、美学、教育、文明史等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和探究。蔡元培逝世后,有人称他是“学贯中西”、将中西文化融于一身的大师,推崇备至。

  蔡元培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进步,一定要吸收融合外来的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努力发展本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造就大批人才,以之为基础。他举例说,希腊民族吸收埃及、腓尼基的文明,并加以消化,才有希腊的文明;日耳曼等民族吸收希腊、罗马及阿拉伯的文明而加以消化,才有今日欧洲诸国的文明。中国只有努力向西方学习,才能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蔡元培一生为介绍西方进步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改革封建旧教育、旧思想,培养人才,促进我国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蔡元培不赞成“全盘西化”的观点。他在提倡向西方学习以改造落后的旧中国时,并不盲目崇拜西方,并不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好而可以全盘接受,而是具有一定的批判眼光。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他认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为了摒弃和改造自身不好的一面,保存弘扬好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否定自己。如果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就失去了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根基,更谈不上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他说:“我们既然认旧的亦是文明,要在他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为滋养料。”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学术和人类文明做出过有益的贡献;中华民族有自己赖以长期存在的传统美德,是别的民族所不及的。蔡元培在法国学习,倡导留法勤工俭学时,为华工编写《德育讲义》三十篇,要求华工克服由于祖国科学落后所产生的缺点,同时又诱导他们注意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固有的传统美德,即是明显的例证。蔡元培指出:西方各国的成就,主要是“教育普及,科学发达,法律完备”,也并不是一切都好,“至于社会上一部分之黑暗,何国蔑有,不可以观察未周而为悬断也”。欧美国家一方面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是金钱垄断一切,政治权力之争不息;极少数人富有,大多数人则处于贫困和破产的境地。因此,他强调对外国的东西要审慎有选择地加以吸收,而不能囫囵吞枣,全盘接受。“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弃其骨,食果者弃其核,未有浑沦而吞之者也。印度文明之输入也,其滋养果实为哲理,而埋蕴于宗教臭味之中。吸收者浑沦而吞之,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欧洲文明,以学术为中坚,本视印度为复杂;而附属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随而多歧。政潮之排荡,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为思想自由之障碍。使皆浑沦而吞之,则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将视印度文明为尤甚。审慎于吸收之始,毋为消化时代之障碍,此吾侪所当注意者也。”他认为学习西方,一定要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实际出发,那种不察国情、不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想照搬西方国家东西的主张,是既不可取,也行不通的。他说:“然则习西文,通西学,将使学者一切如西人而后已乎?曰:果如是,仍无益于我国。何则?国体、地势、风俗习惯不能无异同也。”

  1922年,蔡元培在一篇演讲中,针对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中国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西方一切都好”的形式主义倾向,强调指出:“笃好新学者,则蔑视中国一切学问,笃信旧学者,又轻视欧美文明,两者均失之偏。”他曾经勉励出国考察的青年画家刘海粟走中西结合、兼收并蓄的道路,师法西人之长,同时不忘记中国伟大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有自己民族特色和气质的作品,并且明确表示他不赞成“全盘西化”的观点。他说:“在考查中不要局限于绘画,各种姐妹艺术,各种流派的艺术家都要接触。要善于兼收并蓄,师法西人之长,同时不要忘记我国伟大的文明传统,在作画上一定要保存东方人气质,中国画的神韵。要综合、思考、升华、变化,变化出的东西要纯,否则不中不西,断难有成就!‘五四前后,有些人忘记了祖宗,样样事情要西化,不足为训,只不过证明他们不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已,我不赞成!”

  蔡元培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比中观察到:一个国家强盛,在于有众多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陶铸又端赖教育。当国家还处于教育不发达、学术幼稚阶段,要想造就宏博之才作为强国之基础,只有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他曾举美国和日本的发展为例,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衰弱不振,欧洲列强不以同等国看待,美知转弱为强,非兴办教育不可,于是开办学堂,遍立报馆,竭力从事发展教育工作,但终以人才稀少,难以如愿,于是派遣大学毕业生留学德国,取德国之长,以补其短。其结果,著述发明层出不穷,进步神速,科学大家都能独树一帜,以与德国相匹敌。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日本,其国势与美国相同,而其致强之道,亦与美国无异。因此,蔡元培极力主张派遣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接受学习外国近代科学知识,他为派遣青年学生出国学习做了不懈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他谆谆告诫留学青年,要有民族自尊心,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拜倒在西洋文明面前,受人同化,成为洋人的思想奴隶,失去了我们自己民族的特性。1917年他在清华学校一次演讲中说:“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所谓特性,即地理、历史、家庭、社会所影响于人之性质者是也。学者言进化最高级为各具我性,次则各具个性。能保我性,则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否则留德者为国内增加几辈德人,留法者、留英者,为国内增加几辈英人、法人。夫世界上能增加此几辈有学问、有德行之德人、英人、法人,宁不甚善?无如失其我性为可惜也。往者學生出外,深受刺激,其有毅力者,或缘之而益自发愤;其志行稍薄弱者,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所望后之留学者,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所同化。学业修毕,更遍游数邦,以尽吸收其优点,且发达我特性也。”蔡元培满怀民族自信心地指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外国人差。“我们民族,并不是没有创造力的,如指南针,如印刷术,如火药,我们的先人,曾有过伟大的贡献。我们只要肯努力,决不是束手无策、专趁现成的。”他认为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努力精进,中国就能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出现自己的拉斐儿和莎士比亚等人类文化巨匠,并产生与巴斯德、爱迪生等相匹敌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