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是指:“以科学知识为题材(或主题),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具有浓厚幻想色彩和启迪智慧的虚构故事,这样的作品就是科学童话。”科学童话的题材领域十分广泛,科学概念、科学常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均纳入了科学童话作家的写作视野。
李丹莉凭借着对新疆的热爱、对写作的执着与坚守,以及作为作家原始的初心和使命一直默默耕耘在这片热土上,她对于新疆科学童话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李丹莉先后出版了《回家》《大红鱼的心声》《小石头的夢想》《木杨杨的烦恼》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普作品,她的《智慧花园——科学童话系列》曾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2014年参与制作的科普微电影《暮雪瑶》在“金飞燕”第五届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上斩获金飞燕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2021年又相继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李丹莉科学童话系列绘本》。科普领域皆有涉猎,可谓是新疆原创儿童文学产量和出版量颇丰的一位作家。其中,《我要去看海》《伊犁鼠兔的礼物》《木杨杨的烦恼》《小石头的梦想》《爷爷的小石像》五篇单篇作品入选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李丹莉的写作将童话与科幻、科普、地域、哲理、感悟等多种元素杂糅在一起,冲破了传统童话的藩篱,成为一种带有现代性特征的独特叙述。
儿童文学有三大母题:“大自然”“母爱”“顽童”,即对大自然的窥探,对母爱的体悟,对童心的守护。李丹莉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对儿童真实的尊重与喜爱,基于儿童原始的生命欲求去寻找通往儿童世界的通道,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丰富着自己的思想价值、人性品质。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作家的标志,李丹莉在痴迷于向小读者介绍新疆特有的自然资源之外,也自觉意识到童话是让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方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伊犁鼠兔的礼物》),任性的小蓓在月亮湖永远失去了她的朋友米丽(《爷爷的小石像》),李丹莉在童话创作中正视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客观存在,并试图在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科协专职做青少年科普以来,李丹莉有机会与科技人员去野外考察,直接地与动植物接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童话写作积累了重要资料。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山羊、盘羊、大红鱼、雪豹、野骆驼、马鹿、野驴、雪鸡、貂熊、野马、北鲑、胡杨、红柳、梭梭、罗布麻、云杉、沙棘、骆驼刺等,还有新疆独有的白尾地鸦、伊犁鼠兔、新疆大头鱼、阿波罗绢蝶、雪莲、阿魏等。
情感、哲理、感悟的有机融合是李丹莉科学童话创作的又一个特色。丰富的情感能够让故事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北山羊沫沫想要去看海的渴望:“有一只小鸟从天空中飞过,沫沫在云杉树下抬头望,她羡慕地想,要是自己是一只鸟就好了,有了翅膀,无论多远都能飞去。”能看到它前往目的地的执着:“走了那么久,还是没有大海的影子,沫沫一点也不着急,她坚信只要往前走一步,离大海就近一步,总有一天她会到海边的。”舒缓干净的语言中流淌着故事主人公充沛的情感。《伊犁鼠兔的礼物》中随处可见的欢喜、赞扬,营造了轻松愉悦的会面氛围:“这天,他们得到消息,李叔叔终于要来这里参观啦!”“这是用莲藕的丝绣的一个十字绣钱包,上面绣的是一双温柔的眼睛,用了这个钱包,就不会忘记家人,那些像铁石一样硬、像木头一样粗的心就会变得像丝绸那样又细又软。”在每一个故事的字里行间都充沛着作家的心血,每一句话语的表达、词汇的使用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李丹莉将对孩子的爱转移到创作中,儿童作为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作者在与儿童对话的过程中,既传达了作者自身想要让儿童习得的知识和价值认知,与此同时也在儿童世界汲取着成人已经失去的某些特质。
科学童话不仅仅是在进行科学的普及,教化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所在。通过童话去感染人的情感、熏陶人的心性、净化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价值与道德观念,培养现代公民,这是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
〔本文为伊犁师范大学科研一般项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编号2020YSYB015)的最终成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