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听一位老者讲山东大学的旧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屋 热度: 20991
张贻贝

  王在中先生年届九旬,长我四岁,我称他为兄,他住二楼,我住三楼。他常到三楼来同我聊天,时有带他订的报纸给我和老伴阅读,我也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请他指正,我俩可谓心心相印。他人生阅历丰富,多有真知灼见,待人谦和,给我讲了好多与山东大学有关的亲身经历。

  一

  赵太侔在民国期间曾两次出任山东大学校长。“要胜任大学校长,除了要有资历、学问和声望,还需要各方面的人脉资源”,赵太侔同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交往密切,蔡元培的“大典”和“众家”论对他颇有启发。

  王在中十六岁时就到山大附属医院做勤杂工,是赵太侔安排的。在中的胞兄在莲是赵的家庭厨师,厨师恳求这点事,赵还是肯做的。

  王在莲本来是青岛春和楼饭店的名厨,饭店与岛城建置同龄,“春和楼”门匾为康有为题写,北洋大臣李鸿章、晚清恭亲王溥伟、美国上将莱昂斯等名人曾到春和楼用餐。春和楼以正宗鲁菜闻名,赵太侔醉心于鲁菜。王在中说:“我兄经老乡介绍,被高薪聘到山大教授小食堂,后来成为赵家私厨。”

  在中年龄虽小,但很勤快,浓眉大眼,讨人喜欢。在中做勤杂,也为赵家院落清扫卫生,一次为赵太侔清洗茶具,赵嫌不干净,自己再去冲洗,也没说什么话。

  在中说:“赵太侔很少说话,不吸烟,不喝酒,态度严肃,丧妻不续弦,只有一个女儿,在大学教国文。赵脾气怪怪的,一日三餐,每餐必喝小米绿豆稀饭,吃面条。厨师没做稀饭,他就问为什么不做稀饭。最深的印象,他每天早晨醒来,披上衣服就看报纸。他订阅好多报纸。平日也不见他开会讲话,只记得有年春季运动会,他在台上照稿讲了简短的话。”“有一天,他外出找不到司机,当见到司机时,就说一句:‘你干什么去啦?是不是拉黄鱼(带私客)去啦?”“赵做事认真,比较民主。学生写大字报反映中文系讲师朱文讲课有问题,还有国民党派来做情报之嫌,赵立即解聘朱文。朱文是我的老乡,所以此事记得很清楚。还有一件,附属医院一位医生把女学生的心肌炎误当感冒治疗,女学生身亡,学生贴出大字报抗议,赵同样把这位医生解聘。”

  “青岛解放前夕,国民政府要大学南迁,赵太侔拖而不办。后来,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和青岛警备区特别司令刘安琪动员赵太侔去台湾,赵托病携女儿赵西华躲进附属医院,等待解放。”在中在医院同赵太侔相处过一段时间,知道一些生活细节,如赵去医院前对司机、厨师、保姆未作安排,总务上来锁门。保姆抱怨说:“不安排,也不给一点补偿。”在中认为这个失误在赵身上是不应该的。

  赵太侔是位开明学者,在抗战前后尽力保护进步知识分子,如对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一案,赵太侔拒不执行南京“教育部密电”,保护了徐中玉等人。徐教授在接受山东大学史若平先生(负责校史编写)采访时回顾了这段历史,对赵太侔校长充满敬意。赵太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国者。

  二

  2016年6月27日,在中手持当日《青岛早报》给我看,刊登胡某人在老山大校友青岛聚会上讲话:“冯沅君上街买菜都带着小秤……结果,大学教授买菜带小秤的故事不胫而走,有人就笑话冯沅君‘小气。”对此,在中不以为然地说:“太荒唐了,严重失实!”

  在中说:“带秤去市场买菜的不是冯沅君,而是穆瑞伍教授的夫人。穆瑞伍是协和医院一级教授、皮肤科主任、美国博士,被华岗校长聘请到山大,委任皮肤科主任、内科主任两个头衔,薪金最高。一级教授有权乘用小车,我常为他开车。”在中手拿着报纸,继续说:“普通老百姓也不会拿着秤去市场买菜,何况是木杆长秤而不是当今的小电子秤,但穆夫人让保姆拿着秤并不避忌,她虽有点文化,还是家庭妇女的做派。冯沅君教授自己是不做饭的,她的课程很忙,没有空去买菜做饭,经常下馆子,吃水饺。冯教授搞人文科学,对下层受苦百姓多有研究,社会活动也多,兼任省妇联副主席,以她自己的身份也绝不会做出这等事来。”

  在中记忆异常清晰,我相信。现在记不清为什么未及时写出稿子去澄清,我至今觉得很有必要为冯沅君教授正名。历史必然以真实可贵,在中以亲身经历还原历史其相,总比谎言流传下去要好吧。

  三

  在中还讲述他老乡王统照教授一段故事:王坐黄包车,当车到山东大学校门口,下车付车费时,车夫坚持多要点钱,为此发生了口角,王先生同车夫争吵了起來。校园师生员工觉得是一件大跌眼镜的事,议论纷纷,作为一级教授(著名小说《山雨》作者,1950年4月出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很没面子。实情是王同车夫计算酬金的方法有别,教授按里程计,车夫则觉得通往山大的鱼山路是大上坡,车到此,汗流浃背,理应多加些钱。王统照先生恰恰疏忽于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