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五,原名洪有丰,1893年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桑园村,祖籍安徽绩溪大石门村。幼年启蒙于吴华甫塾馆,后入歙县崇一学堂就读,与陶行知、姚文采等为同学。191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出任图书馆副馆长、代理馆长。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设于阿尔伯尼地方的图书馆学院攻读,曾一度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编目员,为最早在该馆任职的华人。
1921年6月,洪范五完成学业,获图书馆学学士,同年回国后受聘为国立南京高等师范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并兼任多所院校图书馆馆长一职。
洪范五先生一生献身于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大力提倡建立新型图书馆、培养图书馆人才,著述多篇图书馆学研究论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963年1月27日,洪范五于上海逝世,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袁同礼先生盛赞洪范五:“先生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拓荒者,实务与理论并重。”
1921年6月洪范五毕业回国后,出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不久洪范五向时任校长郭秉文建言,一所理想的现代化大学必须有一座设备完善的图书馆。但是由于国家动乱,国库空虚,无法支持学校新建图书馆,学校只好采取募捐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1922年1月,新馆破土动工,新馆的建筑设计由洪范五会同美国建筑师帕斯卡爾主持,历时两年,于1923年4月落成开放。因新馆的建设资金由江苏都督齐燮元独家赞助,故新馆的名称使用其父齐孟芳之名,为“孟芳图书馆”。新馆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呈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新馆一经面世即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认为:“馆厦新建,擘划精详,设备完善,为继清华学校图书馆后之第二新式图书馆。”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的倡导人李小缘说,“惟今日国中之图书馆有建筑而防火者,当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之孟芳图书馆,上海之东方图书馆”。
1928年9月,洪范五赴北平出任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到任后,他积极组织扩建馆舍,以求给读者一个舒适的阅读条件,扩建面积比原馆大三分之二,用以增加书库和阅览室。同时,他积极整顿了图书馆的卡片目录,启用新型分类法,编制了丛书子目索引。为了方便读者来馆查阅图书,他还在馆内设参考部,以求更好地服务读者,进而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另外,他还反对图书馆将善本束之高阁,主张藏用结合,遇到有人来馆查阅,应当允许读者查阅、抄写、影印,让善本广为流传。
1931年,洪范五调任中央大学教授,并继续兼任校图书馆馆长。在中央大学工作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将中文编目改为刘衡如分类法,西文编目则采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增订多国期刊,将美、法、英等国重要期刊补入,终使这所高校图书馆成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成为高等院校中出色的榜样。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洪范五排除艰难险阻,顺利将校图书馆全部藏书搬至重庆,还顺利在松林坡新建了馆舍。抗战胜利后,他又将所有图书全部运回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洪范五调到华东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图书馆业务指导工作。1956年12月,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会议在北京召开,洪范五在会上作了《关于图书分散使用与集中图书管理问题》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可。他认为,图书馆管理上要集中,但不等于将书刊集中放在一起,而是为了搞好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图书供应工作,这就需要在图书馆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较好的统一出纳和阅览制度。在集中管理下,有计划有系统地将图书分散到可以发挥作用的地点。1957年年底,受教育部委托,洪范五负责主编了《全国四十七所高等学校图书馆西文期刊联合目录》,这本目录是新中国第一本高校期刊联合目录,这本目录的出现使高校之间知道了各校馆藏的各类西文期刊,避免了重复订阅,实现了资源共享。1958年,洪范五又相继主持了多所高校的书刊整编工作,达三十万余册。同时,他还组织编印了《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目录》等十五种目录,为校馆的目录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洪范五善于提携后进,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少都接受过他的教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洪范五曾任职于安徽省教育厅,时任省图书馆馆长胡翼谋早年留学日本,国学造诣精湛但却不懂图书馆的管理方法,洪范五就利用业余时间向他系统地介绍了图书馆组织行政和业务知识,并对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遭遇动荡不安的安徽省立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走上了正轨,成了全省的楷模。原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系主任陈誉在洪范五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社会学专业特点形成了先进的办馆理念和科学的办馆方法,并在1979年正式创办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另外,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施廷镛、南京工学院图书馆朱家治、香港中山图书馆董事长胡家健等众多业内专家都是在洪范五的培养下成为图书馆学的行家里手。
作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拓荒者,洪范五先生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