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仙子》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儿童歌舞剧本,由“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于1922年创作。黎锦晖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吸收西方艺术养分,为普及国语和儿童教育创造了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儿童歌舞剧自创作演出后,广受学校师生欢迎,随后流行了数十年。
黎锦晖(1891—1967)出生于湖南湘潭书香门第,自幼喜爱昆曲、湘剧、汉剧、花鼓戏等民间音乐,善于演奏多种民族乐器,有着非凡的音乐天赋。他在长沙高等师范求学期间是话剧团体“春柳社”和昆剧团体“南社”的骨干分子,兼任单级师范传习所和广育师范的乐歌教员。
1920年黎锦晖在北京创立“明月音乐会”,倡导平民音乐,探求民族音乐的改编和发展。1921年他到沪工作,在中华书局编写小学国语教材并担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为实验新编的课本和教学法,在专修学校设立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当时中小学学习的歌曲,除一部分外国歌外,大部分采用外来曲调填词,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很少。黎锦晖在附小深入儿童生活后很想创作一些好的歌曲给他们,让他们从中学点什么。因此他将长期收集的外地民歌小曲删繁就简,省略花腔,编成新作,然后配成儿童歌曲。儿童喜欢这种生动活泼的唱法,要求更上一层楼,这促使他进一步创作,编成多种类型的“歌舞表演曲”。
从儿童歌曲到歌舞表演曲,再加入舞蹈动作,黎锦晖一步步探索,创作成儿童歌舞剧,并在试演中反复修改。“依据当时习惯,每一套节目必有一出压台戏,儿童歌舞剧恰恰能适应这个需要。因此,當年语专附小歌舞部靠它充实文娱。后来明月社靠它进行公演,我的创作活动也靠它抓住了重心”。此后十年,黎锦晖共创作了《葡萄仙子》《月明之夜》《春天的快乐》《麻雀与小孩》等十二部儿童歌舞剧。这些作品当时在全国儿童中广泛流传。
《葡萄仙子》全书包含编辑本意、情节说明、人物关系图、登场人物表、曲谱目录、舞法目录、化妆种类目录、布景种类目录的介绍,正文由歌词、曲谱和注音构成。该剧以葡萄仙子为主角,由象征自然界的五位仙人——雪花、春风、雨点、太阳、露珠帮助,又有五种动物——喜鹊、甲虫、山羊、兔子和白头翁听从仙子的劝告,一同保护葡萄从发芽到果实成熟。通过八场歌舞表演来呈现天气对植物的重要、动物保护果实等自然知识,结尾仙子唱出了自然万物的紧密联系和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自然界,动物们,植物们,都有关系的,在世间住着如同一家!我爱你!你爱我!你爱他!大家相爱,愿世间开遍爱的花!”
全剧以歌舞贯穿,曲谱有《香丝影》《四季花过门》等中国民间旧曲五首,《再会》《少年时》西洋歌谱两支,《心声》《云中曲》等新作曲四支;舞蹈有沙的许、交换步、滑点步、踏点步、平均步等九种舞法。该剧共有八场,连成一气,音乐的节奏连续不断,加入适当的配舞,并重视表情,在舞台上呈现“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对表演者,对观众都是一种美的熏陶和感染。
剧中歌词浅易、生动,情节以对话形式展开,葡萄仙子先后跟五位仙人和五种动物对话,语言十分亲切活泼,并多处使用敬辞,“请问你的大名”“不能给你,真对不起!”“请你不要客气,我谢谢你的美意”等,处处表现着互相礼让和尊敬。对各个动物形象的塑造也很生动,挨冻的喜鹊,伤风的甲虫,孤单想家的山羊,在他们出场时采用不同的曲调,在不同的音乐气氛中突出了他们的个性,增强感染力的同时也能引起儿童的趣味。另外,歌谱和舞蹈也都难易适中,“力求切合儿童心理,过于简单或过于繁难的都极力避免;并选择最新通行的跳舞中一部分简易的动作,分配于各场,小学用的舞踏行进,表情姿态,也斟酌加入”。剧中音乐与歌声和婉动听,配以和谐的舞蹈动作,烘托出亲切活泼的气氛。因此,该剧演出后大受各校学生欢迎。
作为剧本,《葡萄仙子》内容实用,说明详细,从登场人物的顺序到曲谱、舞法、化妆、布景等都一一介绍,服装道具的费用以及制作材料的要求也一应俱全。另外,对布景化妆图解、制法和唱歌、跳舞、动作、表情、奏乐等内容的详细说明,都编入《葡萄仙子详细说明书》中。对于第一次练习歌舞剧的人来说,唱歌、舞蹈、配乐,只要按照剧本练习,十分便利;对于看剧的人来说,先读一下剧本再来观看,会觉得尤为亲切,便于鉴赏和进一步提出意见。因此单行本一经发行就成为当时许多中小学首选的音乐教材。
据黎锦晖回忆,1923年《葡萄仙子》在《小朋友》杂志开始连载,后来印成单行本,销路特好。他曾希望“人人承认歌舞剧是辅助教育的利器,永不离开学校!”“人人承认歌舞剧,可以增进知识与思想,是普及民众教育的桥!”希冀儿童歌舞剧这一艺术形式能得到关注和重视,也期待这一美育材料能重新发挥它的艺术价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