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古代社会和传统风俗中,从中国传入的“四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长期占有重要地位。而在韩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冠礼已经消失,婚礼和丧礼也日益西化,唯独祭礼保持传统特色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在最受重视的新年和中秋两个节日,举行隆重的祭礼仍是韩国人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在先祖忌日、生日,每月朔日、望日,韩国人也仍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与中国不同的是,祭礼在韩国又叫作“茶礼”(或“茶祀”),茶是最主要的祭物,在韩语中“茶礼”几乎是“祭祀”的代名词。
一、从待客到祭祀
汉语和韩语都有“茶礼”一词,但具体含义有所差异。汉语中的“茶礼”指的是与茶有关的礼仪,尤其是以茶待客的礼仪,即待客之礼,而非祭祀之礼。在中国典籍中,难以找到“茶礼”被作为“祭礼”同义语使用的记录。唐代陆羽《茶经》引《异苑》记载,“好饮茶茗”的剡县陈务妻,“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唐末毛文锡《茶谱》记载,以钉绞为业的胡生者“居近白苹洲,傍有古坟,每因饮茶,必奠酹之”。在这些记录中,以茶为祭多是个别偶然之举,而非社会普遍现象,也没有使用“茶礼”一词。此外,“茶礼”在旧时还有“聘礼”之意。总体来说,“茶礼”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而在韩语中,“茶礼”的含义经历了三阶段的演变:最初,受中国影响,同指待客之礼;后来,随着茶在祭祀中地位的提升,“茶礼”既指待客之礼,又指祭祀之礼,如《朝鲜王朝实录》中“茶礼”兼具待客与祭祀之意共出现两千多处;最后,“茶礼”专指祭祀之礼,而不再指待客之礼。待客之“茶礼”与祭祀之“茶礼”,区别在于行礼的对象。待客之“茶礼”以生者为对象,是主人对宾客的交际方式;祭祀之“茶礼”则以死者为对象,是生者对亡灵的祭悼活动。韩国的祭礼之所以被称为“茶礼”,是因为满足了三个条件:一是将茶作为最主要的祭物,二是以死者亡灵为行禮之对象,三是作为礼俗在社会中被人们普遍且自发地遵从。
一言以蔽之,韩国的“茶礼”就是以茶为最主要祭物向死者亡灵进行的礼俗化祭祀。
朝鲜半岛是世界上最早从中国引进茶的地区,约于七世纪新罗善德女王在位时期(632—647)传入是比较普遍的说法,时间上早于日本。茶刚传入朝鲜半岛时,被当地人视为一种相当贵重的高级饮品,因此茶作为主要祭品是“够格”的,甚至与酒相比也不逊色。饮茶被视为高尚之人修身养性的方式,受儒家观念影响,茶也被视为“德”的化身,因此以茶为祭悼念亡灵是高雅之事。茶在朝鲜半岛还有被“神圣化”的倾向,茶被认为具有“灵性”,可以充当人与鬼神相通的媒介,因此茶树被称为“茶神”,茶汤被称为“灵液”,茶叶被称为“灵芽”。人们相信,在用心煮茶和献茶的过程中,自己敬诚的心意会融入茶汤,进而与亡灵相连通。
茶在朝鲜半岛成为祭品大概始于佛教。高丽朝一然(1206—1289)编撰的史书《三国遗事》,载有僧侣向故亡高僧和佛教圣祖“煎茶献供”的记录。不过,僧侣祭祀用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禁酒的戒律,所以以茶代酒。在十五世纪以前,以茶为主要祭物的祭祀主要限于佛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社会上只是少数人自发偶然地举行,还没有发展成为各个阶层普遍遵从的祭祀礼俗。
二、从王室到庶民
一般认为,作为祭礼的韩国“茶礼”正式形成于十五世纪。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丽,建立朝鲜王朝,尊奉儒教治国。“茶礼”祭祀首先在朝鲜王室中形成,然后传播到“两班”(即士大夫阶层),最后扩散普及至广大的庶民。
朝鲜王朝初期几位国王的饮茶爱好,对“茶礼”祭祀的最终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定宗李方果(1398—1400年在位)、太宗李芳远(1400—1418年在位)、世宗李裪(1418—1450年在位),都是著名的嗜茶之人,生前都极爱饮茶,据说他们无一日不饮茶。所以他们死后,每一位继任的国王在祭祀他们的时候都格外重视茶,不断抬高茶在祭祀仪式中的地位,直至将茶提升为最主要的祭物。
本来在居丧期间,每天只在早晚两次向死者供上祭餐即可。而十五世纪的朝鲜王室,居丧期间除早晚的祭餐之外,中午又追加一次,单独向先王进茶,这个仪式被称作“昼茶仪”。《朝鲜王朝实录》世宗二十八年(1446)七月十九日详细记录了“昼茶仪”的程序:“午正时至,陵司设香炉香合并烛于灵座前,次捧茶瓶及盅,置于尊所,户外西向俯伏跪。内侍入户内,西向俯伏兴,诣灵座前,俯伏跪,三上香,小退跪。内竖举空案一就阶上,陵司传捧入户,以授内侍,内侍传捧,置于灵座前。内侍以盘盛两色饼、各色食果、清蜜汉菜各一器,箸碟置于案。陵司以盅酌茶以授内侍,内侍传捧,置于盘,俱出户外俯伏。如一食顷,内侍还入,俯伏跪撤馔。”“昼茶仪”成为朝鲜王室的一项祭祀制度,朝鲜王朝由国王本人亲自主持进茶的“昼茶仪”就多达七百九十五次。“昼茶仪”的制度化,标志着韩国“茶礼”祭祀的初步形成。
“昼茶仪”确立以后,其模式迅速被运用在其他的王室祭祀活动中,进而又形成了“别茶仪”,如节日茶仪、朔望茶仪、告由茶仪、诞辰茶仪、忌日茶仪、陵墓茶仪等。“别茶仪”与“昼茶仪”相似,但规模比“昼茶仪”稍大,举行的时间也不同。朝鲜王室的祭祀活动,不管是“昼茶仪”还是“别茶仪”,都是以茶为中心的。
朝鲜王朝建国时尊儒抑佛,以程朱理学为立国之基,因此对刚从中国传入不久的《家礼》(或称《朱子家礼》)推崇备至,将其视为教化之本大力推行。祭礼是《家礼》中的“四礼”之一,对于祭礼在朝鲜半岛的普及,《朱子家礼》可谓功不可没。
太祖李成桂的即位诏书中写道:“冠、婚、丧、祭,国之大法,仰礼曹详究经典,参酌古今,定为著令,以厚人伦,以正风俗。”朝鲜王朝自开国起就规定:“自公卿至于下士,皆立家庙,以祭先代。”太宗曾令平壤府印造一百五十本《家礼》,颁赐给朝廷各个部门学习。朝廷将《家礼》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范围,使其成为入仕者的必学知识。对七品以下官员,朝廷经常考察他们对《家礼》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情况,对不履行家庙立祠的士大夫处以严厉惩罚。后来,朝廷还面向粗通文墨的庶民编撰发行了译为韩文的《家礼谚解》。在这种由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下,祭礼得以由朝鲜王室迅速普及到士大夫和庶民等社会各个阶层,成为朝鲜半岛每家每户共同遵从的礼俗。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半岛所推行的祭礼,是有别于《家礼》中的朱子式祭礼的。《家礼》中的祭礼虽然也有茶,但茶并非唯一祭物,也不是最主要祭物。而朝鲜王朝推行的祭礼,是以茶为最主要祭物的,甚至茶可以是唯一的祭物。可见,茶在朝鲜祭礼中的地位远高于其在中国祭礼中的地位。所以,借由《家礼》在朝鲜半岛普及开来的祭礼,实际上是已经本土化了的“茶礼”。此后大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茶礼”祭祀在朝鲜半岛一直是人们礼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形式与观念
韩国的“茶礼”祭祀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在现代生活中仍然保持着生命力,避免了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中消失的命运,与其形式和观念上的独特性有关。
“茶礼”祭祀并不需要太多祭物,只需要茶和少许水果素餐即可,准备工作比较容易。仪式程序也很简单,大致按焚香、进餐、进茶、等候、撤桌的顺序进行,用时较短。具体执行的时候也允许变通,比较灵活,并不死板。祭主不一定必须是本人,可以委托亲人、邻居、朋友代为行礼。举行的时间也不固定,可在自己认为有必要的时候随时举行,甚至在按惯例应行茶礼的日子不举行也没关系。水果素餐也比较自由,可以根据时令节气或自己意志准备想同祖上一起分享的任何食物。虽然茶是最主要的祭物,但在买不起茶的极端情况下,以水代茶也是被允许的。
由于具有简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比较讲究“随宜处变之道”,“茶礼”祭祀给人们的精神负担、身体负担、经济负担都比较小,人们对“茶礼”祭祀并不感到强烈的抵触,甚至很多情况下是自觉主动地践行。这是“茶礼”祭祀能够延续下来并且融入快节奏的韩国现代生活的重要原因。
简便灵活的形式背后蕴藏着韩国人特有的生死观念。生者在精神层面上对死者亡灵怀有真挚的敬爱之心最为重要,朝鲜历代大儒先贤都反复强调这一点,如李彦迪(1491—1553)讲“祭祀之时,此心致敬”,李珥(1536—1584)亦讲“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李滉(1501—1570)以身作则,凡祭祀“必尽其诚”“必致其敬”。至于形而下的物質和程序,则居次要地位,并不作生硬僵化的统一规定。由此,韩国的“茶礼”祭祀体现出一种重实质轻形式的可贵倾向。
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深受孔子的影响。孔子也认为祭祀时要诚敬,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祭祀神明就像神明真的在场一样。不过,这句话也暗示着,行祭之人在潜意识里是明白神明并不在场的,是以神明不在场为前提进行祭祀的,所以才会说要像神明真的在场一样。孔子还讲“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即对先祖亡灵固然要诚敬,但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频繁靠近打扰。在这种观念下,中国传统祭礼一般是“大而少”,祭祀举行得要很庄重,但不能太频繁,正如《礼记·祭义》所讲:“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而韩国的“茶礼”祭祀却是“小而频”,祭礼被生活化了。在韩国人的观念中,生者与死去的亲人的灵魂距离是很近的,死亡只是肉身的消失,灵魂仍然可以和生者亲近地生活在一起。在中国,以茶招待生者才是“茶礼”,而在韩国,以茶招待死者亦是“茶礼”,就与这种“生死相通”的意识有很大关系。也正因为这种“生死相通”的意识,“茶礼”祭祀才被当作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孔子认为“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如果不亲自参与祭祀,那就相当于没有祭祀。朱熹《论语集注》对此注释说:“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也就是说,祭祀是不可以由他人代劳的,对祭主的要求非常严格。而韩国的“茶礼”,由他人代替自己祭祀却是可以允许的常事,只要他人也怀有诚敬之心,就同样可与亡灵相通,代表自己表达敬爱之意。可见,韩国的“茶礼”祭祀,并非照搬中国祭礼,而是加以创造性地改造,将其本土化,更加适应“国情”,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合理交融,从而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死,祭之以礼”与“生,事之以礼”并列,在传统的儒家伦理中共同构成了“孝”的核心内容。祭礼是东亚儒家“孝文化”的重要表现,韩国人将行“茶礼”祭祀当作坚持和实践儒家道德理想的一种方式。“茶礼”祭祀一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家文化在当今韩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韩国社会也在开展积极理性的讨论,以推动祭祀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进一步更好地调适。如何将传统礼俗转化为适应现代生活的“良风美俗”,韩国“茶礼”祭祀的经验值得借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