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文章往往会用到材料,在运用材料之前先是获取它。有的材料易得,某本常见书的某条记载去图书馆查查就行;有的材料难见,而且特别考验耐心,简言之就是你是否坐得住,要是把身上的浮躁心、名利心坐没了,你也许就成功了。这方面南京大学的沈衛威先生特别令人佩服。这两年来沈先生一直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下称“二档馆”)阅读民国资料,过眼材料数万件。沈先生只要不上课基本都在二档馆,跟学生上学放学一样,连吃饭都在二档馆食堂。一直觉得沈先生是在做慢学术,慢慢看,慢慢写,不声不响就扔出一束集束手榴弹,令人耳目一新。看材料成为他一种日常生活状态。每次听沈先生滔滔不绝讲述又发现了什么新材料时,明显能感觉他眼睛里闪着光,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
找材料和用材料是二而一的过程。在“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时间里,获得了材料,更获得了写作的底气。细细说来,找材料要勤奋,要执着,要见缝插针,而且一定要对常见书很熟悉,否则满眼新奇在你面前不过是瓦砾而已。寻找的途中也常常会收获意外,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份因为敬重而多让你看几份材料的举动,都铭记在心,时时不忘。
用材料注意不要犯刘知几在《史通》中说的毛病。刘知几的原意是谈读古书不精者常犯之病,稍稍归纳发现对于写作者同样适用:第一,博引前书,网罗不尽,贪多务得,画蛇添足;第二,屡举旧事,不知所出;第三,有意作伪,占为己有;第四,井底之蛙,胸无智珠,道听途说,习闻清言。第一种是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冗长之病也。第二种是读书太薄太少所致。第三种更涉及人品问题,不实诚所致。第四种是不会不愿看书,爱听耳食之言以为己有,就是章学诚所说的“横通之人”。
用材料应该准确、合适、恰当。潘光旦的《小青之分析》是一个好例子。严格地说,这是一篇很有趣的考证文字。潘光旦写此文时在清华学校修读梁启超的课程,于是有了这一份课程作业。小青即冯小青,明朝末年的一个年轻女子,嫁给富家子弟冯生,因为大妇嫉妒,居住在孤山佛舍。冯小青清瘦脆弱,不禁风雨,“时时喜与影语。斜阳花际,烟空水清,辄临池自照,絮絮如问答;女奴窥之即止,但见眉痕惨然……抚几而泣,泪与血俱,一恸而绝”。冯小青十六岁成婚,十七岁殁世,从病到死不过三四个月。早亡、早慧、有才情,这些叠加在冯小青身上的因子引起潘光旦的好奇与兴趣。恰好潘光旦又读过霭理士的《性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相关学说,于是从史料中梳理、研究得出冯小青有影恋、自恋、母恋、同性恋之倾向,这个论断不啻石破天惊。
潘光旦的论述不敢说细针密线,但读完的确非常好玩。书中论述冯小青心理病态之原因,逻辑如此:潘氏认为人人皆有生存本能和生殖本能(潘光旦强调的是人之“欲性”,不是性欲),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就会“精神拗戾”(精神变态),于是发生“回流”。所谓回流指“发育或已完全,但因特殊之性经验,其人或不胜打击,其欲力乃循发育之原径而倒行逆施”。“小青适冯之年龄,性发育本未完全;乃受重大之打击,而无以应付,欲性之流乃循发育之途径而倒退,其最大部分至自我恋之段落而中止;嗣后环境愈劣,排遣无方,闭窒日甚,卒成影恋之变态”。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女子得不到社会谅解,应该改造社会对于欲性及性发育的观念。在冯小青材料并不算太多的情况下得出这种石破天惊的结论的确不容易。这说明潘光旦很有历史想象力,材料的解读功夫也是厉害,难怪当年得到梁启超的大加称赏。
二
有一类文章偏于说理,假如这个理谈得入情入心,言理而外引人遐思,弥漫一种文艺的情调,有意味隽永的感觉,我们会说它是一篇好文章。现在我忽然觉得说理的文章很不容易写好。一个问题想要谈言微中,析理透彻,一般都得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自然可以发现异样的风景,但是也可能走进小径分叉的别地,这时你看到的不是美景,而是芜杂,很可能让读者深陷其中,所获甚少。说理最可贵的地方是理说得深刻而不跑偏不诡辩。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篇是梁遇春的《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该文发表在1930年第一卷第六期的《现代文学》杂志),一篇是钱锺书的《谈教训》。梁遇春所谓的“无情的多情”是指在男女爱情中不专心而常常移情别恋的情况,“多情的无情”是指对爱情专一而恒定,想要得到更纯净的快乐。整篇文章结构也颇简单,都在分论这两种情况,文章的最后稍微有一点总结。平心而论,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很难让人记得住,不是读者的记忆力不好,实在是梁遇春将芸芸众生男男女女的复杂情爱问题二分法简单化,然后逞心而谈,其中不乏某些有道理的句子点缀其中,然而通篇看下来,颇觉得幼稚,因为情感从来不会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如此简单。看他文章的开头:“情人们常常觉得他俩的恋爱是空前绝后的壮举,跟一切芸芸众生的男欢女爱绝不相同。这恐怕也只是恋爱这场黄金的好梦里面的幻影罢。其实通常的情侣正同博士论文一样地平淡无奇。为着要得博士而写的论文同为着要结婚而发生的恋爱大概是一样没有内容罢。通常的恋爱约略可以分作两类: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开头这段的文风还算挺好,但我想读过博士的人们肯定不认同这段话。由此想到有些文章觉得好也许是不懂,也许是年纪太小,正如以前总觉得《荷塘月色》是非常好的文章一样,等到读书渐多,《荷塘月色》在心中的地位就慢慢搁浅了。梁遇春这篇文章的说理好似一个对情感很了解的人在侃侃而谈,其实他是不太懂感情,而年纪较轻的读者只有被他云山雾罩而行。
像梁遇春这类作家基本不太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的长处是杂书看得多,思维活跃敏感,善于冥想,长于说理,议论深刻,因而显得才气纵横。但凡事过犹不及,有时好为高论,逆流而上,反题而行,假如某部分读者对某一论题有相当程度之了解的话,他的议论在明眼人面前很快就会露馅,所谓的深刻便会成为肤浅。
从散文写作讲,钱锺书与梁遇春是一类作家,擅长议论,只是钱锺书才识更足,没有了梁遇春的拉杂,显得更为纯粹。但他们的毛病却出奇一致:说理过头,把人带进沟里。《谈教训》里讨论假道学与真道学之关系,认为“假道学比真道学更为难能可贵”。就常识判断,假道学就是伪君子,怎么比真道学还可贵呢?你仔细看他下面的论述:
自己有了道德而来教训他人,那有什么希〔稀〕奇;没有道德而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见得本领。有学问能教书,不过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并且真道学家来提倡道德,只像店家替自己存货登广告,不免自夸之讥;惟有绝无道德的人来讲道学,方见得大公无我,乐道人善,愈证明道德的伟大。更进一层说,真有道德的人来鼓吹道德,反会慢慢地丧失他所固有的道德。……阳明《传习录》卷三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有我即傲,众恶之魁。”照此说来,真道学可以算是罪恶的初期。反过来讲,假道学来提倡道德,倒往往弄假成真,习惯变为自然,能真的改进品性。调情可变恋爱,模仿引导创造,附庸风雅会养成真正的鉴赏,世界上不少真货色都是从冒牌起的。所以假道学可以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写在人生边上》,开明书店1941年版)
初看下来,好像文气连贯,妙语连珠,但仔细想想实在经不起推敲,细心人多读几遍,一定会发现机智俏皮背后的那点诡辩倾向。小时候语文课本学过一篇孟子论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文章,大家都会说孟子论述文章气势磅礴,善用譬喻佐证文章观点。现在想想话都可以兩面讲,孟子在君王面前讲了那么多比喻,无非是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可是仔细回味,孟老夫子难免有油腔滑调扯来扯去的味道。
梁遇春、钱锺书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写文章就会用聪明人口吻。俏皮、机智、幽默、机锋迭出是常用来形容他们的标签。他们也的确写过不少好文章,但某些文章实在写得不好,喜欢绕弯子,把一段简单的意思拉长拉杂,再佐以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引用,显得博识宏通。如果话题适中,说理适度,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假若超出限度,那就堕入蛮缠境地,显得没趣了。梁、钱这两篇文章看过后,再过若干天想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一般都想不起来,不是我们理解力差,实在是他们写文章兜圈子。
写作从某种程度讲就是不好好说话。不好好说话不是话说不好,而是艺术地说话,如何艺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梁遇春、钱锺书都是会说话的人,但不免有逞能的味道。
三
假如你是一个专业阅读者或者即将成为一个专业阅读者,我想请拿出你的专业精神,不要浅尝辄止,不要囫囵吞枣,不要说半截话。阅读者衡文论史岂可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呢,不然如何显出自己的眼光。
我在民国散文研究课的课堂上谈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形成了两派意见:一种极为厌恶他,觉其轻薄无行;一种觉得他文笔真好,文笔婉媚多情。觉得胡兰成可恶的以女性读者为主,认为他见一个爱一个,书中提到的女性就有玉凤、张爱玲、周训德、范秀美、日本人一枝、佘爱珍等。本来人世间男女相悦属再正常不过了,胡兰成在这些女子之间应付得游刃有余,那也是他自己的事,至多他以为自己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但这其中让人大起反感乃至讨厌的是他的态度。胡兰成讲自己的感情经历总在说不存在惭愧,不存在羞耻,这就是真实,这就是静好,这就是安稳。张爱玲问他,你是要我还是小周护士,胡兰成说:“我与爱玲一起,从来是在仙境,不可以有悲哀。”“如今虽然乱离,亦仍可觉得人世的理性,使山川城郭号令严明。我已有爱玲,却又与小周,又与秀美,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我只能不求甚解,甚至不去多想,总之它是这样的,不可以解说,这就是理了。”什么叫不求甚解就是这样,分明就是贪图男欢女爱不想负责任罢了,只是多了一层浪漫文人的保护色而已。书中有一个细节是沈启无跟周训德讲了胡兰成跟张爱玲的故事,说周训德好比一棵桃树被砍了一刀,胡兰成叱责沈启无“卑鄙”“龌龊”。说人家私事好像不太好,但胡兰成说沈启无卑鄙龌龊感觉颇为可笑。胡兰成的逻辑就是,现世就好,当下就好,此刻就好,我可以见一个爱一个,我对你们都是真诚的真心的,这是情意绵绵,地久天长,前面的妻子不要有意见,要有就是不对,我就要生气了。可以说胡兰成情真但很不专一,不过在他看来都是无可无不可的。在这本书里,我们只看到张爱玲对胡兰成这种滥情明确表示不满,完全看不到其他女性是什么态度,不过看胡兰成的叙述,这些女人好像也都知道胡的前情。全书老在说什么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到头来不过就是自私而已。
胡兰成用一手好文笔说一个个滥情故事,文辞雅洁妖艳,喜欢的可以很喜欢,不喜欢的可以很不喜欢。但无论如何,作为专业读者,我们应该知道更多的细节与知识,不能只看冰山一角,对藏于海底的巨石或者碎屑都应该有所了解。以《今生今世》论,虽然胡兰成写情感,但是细心阅读你会发现胡兰成很聪明或者说很狡猾。明明是一个人生失意者在时代的浪潮拍卷之下一步一步败退,最后退无可退,在这一路退却的过程中倚靠女人东躲西藏,过得胆战心惊,反而老在论文谈诗,说什么人世、天道、光明、仙境、烂漫、庄严,胡兰成优美的笔调背后藏不住那颗胆小怯懦的心。
胡兰成写他的情感着实很高明,那种落寞失败不甘的心态在他尽力隐藏事实真相背后呈现给读者的印象居然如此美好,不得不叹为高明,这文字功夫实在是高。但无论如何遮掩,总露出痕迹,胡兰成逃到温州,倚靠当地大儒刘景晨避难,某次看到捉拿汉奸的标语,虽然一笔带过,但对胡兰成心灵的触动是深刻的,他在时刻关注动向,所以他越是轻描淡写的地方越是重要。
对于常人而言,看书看看热闹没有什么不好,但一个专业读书人,不可不知更多知识,这是下结论的基本前提。从我个人言是相当讨厌胡兰成,从他的相片到他的文字,无一不看出此人轻得很,但我不能把我的恶感传递给其他人。他的人品跟他的文品着实很一致,妖得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