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是研究者最众、研究成果最丰、被关注最为持久、阐释空间最具张力的作家。说不尽的鲁迅,不仅指鲁迅文学创作丰富,鲁迅的文学创作关涉中国现代社会政治、思想,乃至文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还因为鲁迅研究本身,即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道剪不断理还乱的政治景观。要读懂鲁迅,与鲁迅形成精神对话,研究者不仅要有比较高深的文学修养、敏锐的思想感受力,还需要有较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和政治洞察力。《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就是这么一部文学解读与思想解剖相融汇、文化阐释与政治省察相结合的鲁迅研究力作。
《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以鲁迅研究中的“经典化”现象为视角,通过对鲁迅文学创作中文化内涵的解读,梳理鲁迅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关系。鲁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國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些重大问题,鉴照出中国现代政治的风云变幻。
这部著作首先梳理和还原了“鲁迅”形象建构变迁的历史轨迹。“鲁迅”形象建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政治现象,一个时期,甚至是政治的晴雨表,夹杂了过多的非文学因素。在林林总总的问题中,它有效抓住了具有总纲意义的“鲁迅”形象变迁这根主线,并逐层推进,展开剖析。因为在“鲁迅”形象身上凝聚了“中国几代人在探索中国社会道路以及谋求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中国问题,是各派政治力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不同政治诉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
长期从事鲁迅研究又长于思辨的陈国恩等诸位学者并未就此满足,他们在总结“鲁迅”形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时,特别指出了“鲁迅”形象本质化反思所取得的成果。“鲁迅”形象的复杂多变有时代的因素,更有其自身的思想基础。文本紧紧扣住“鲁迅”形象与中国现代进程这对主要关系,以“现代性”作为切入的基点,对鲁迅的思想进行剖析。陈国恩他们认为,“五四”时代是思想启蒙时代,作为文学界的杰出代表,鲁迅的思想体现了“五四”的基本精神,鲁迅前期的创作,核心主题就是在启蒙现代性指导下对封建宗法思想的批判,其振聋发聩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个时代不断转换的断语,直切封建文化的“吃人”实质。但是,他的造就“精神界之战士”,建立“人国”的理想遭遇了现实的困境,启蒙目标与启蒙手段之间因启蒙对象文化素质的低下而告失效,转而别寻他途,“革命”取代启蒙成为鲁迅的另一选择。这成就了鲁迅思想复杂性的同时,也为对鲁迅的多面解读,甚至“误读”打开了缝隙。实际上,情况并非完全如此。鲁迅走向“革命”,不是对“五四”思想启蒙的背叛,他并未否定理性精神和个人的独立思考,只是选择的手段不同。
“鲁迅”形象建构的基点在他的文学创作,在简约地考察了鲁迅的生平之后,将视点聚焦于鲁迅的文学创作,他们发现,鲁迅对现实的人生痛苦感受非常深刻,这种痛苦不是人生的一己得失的痛苦,是新旧文化冲突中的个体生命体验,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反思。在现实中,鲁迅遭遇了在个人权利和传统家庭责任之间两难选择的矛盾冲突的痛苦,陷于“无路可走”“彷徨于无地”的境地。在文学世界里,鲁迅笔下的各色人物,无论文化反叛者,还是普通民众,在他们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都不可避免地败下阵来,陷入人生的困境。
这些正是鲁迅深沉的生命体验的折射,同时也构成他对个体和社会矛盾关系进行更为深邃哲学思考的感性基础。他一方面感受到内心的痛苦、挣扎与希冀,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正视自己、批判自我的勇气,在绝望中拒斥死亡的诱惑,在抗争中拒绝浅薄的希望,这就是鲁迅对生命探索的真谛。
《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为读者打开了鲁迅内心及鲁迅研究的内外世界,它们互为表里、互为参照,构成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三面镜子:其一,“鲁迅”形象变迁过程中折射出来的现代中国社会历史镜像;其二,“鲁迅”研究与命名中折射出来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镜像;其三,现实“鲁迅”与文学“鲁迅”中,启蒙主义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生命体验镜像。它们显示了研究者们精湛的艺术感悟力、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深厚的人本情怀,像鲁迅一样,“人”始终是他们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陈国恩,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