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周秋光教授是国内研究中国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知名学者,近些年来,致力于尚属拓荒阶段的湖南社会史研究,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苦心钻研,2013年8月,一部由周秋光教授编著的《湖南社会史》在湖南人民出版社顺利面世。全书共三十三章,计一百一十余万字,按时间顺序分为古代(远古—1840)、晚清(1840—1912)、民国(1912—1949)三卷,每卷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三个板块,以此对上起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蛮荒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文明社会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湖南社会的发展历程。它是湖南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社会史通史,是作者继《湖南慈善史》之后又一次成功的尝试。
湖南处中国的中南部,居长江流域,境内湖泊河流众多,如洞庭湖、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等大小河流数千条;毗邻六省,仅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与其他省际交界处多是高山丘陵耸立;境内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这种自然地形使得湖南古代社会的地域性特色鲜明。北有湖阻、南为岭隔、东多山、西高原的地域环境等决定了湖南交通不便,封闭性强。所以古代湖南有力农之家,而少经商之人,人口发展缓慢,流动性不强,文化也不发达,且多信巫鬼、重淫祠。古代湖南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先进的生产技术多由中原地区传入,其总体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区,他们思想保守,民风淳朴、民气不旺。同时,湖南少数民族众多,有土家、苗、瑶、侗、白、回、壮、维吾尔族等,虽然其人口比例不大,但居住地区却相当广阔,他们大多聚族居于湘西湘南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和汉族的交流沟通不多,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教育教化功能不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小,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民风强悍,故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心头的“痛”。自秦王朝将湖南纳入其版图,至清代的两千多年中,历代统治者对湖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以夷制夷”。
晚清湘军崛起对湖南影响很大,其一跃而成为举足轻重的省份,湖南人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人才群体以及湖南社会的近代化进程都打上了湘军烙印,湘军情结浓厚。湖南人果敢自信、敢为人先、具有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固执保守。所以甲午战前,大部分湖湘士绅虚骄自大、极端保守、盲目排外,拒绝西方文明,社会近代化脚步迟滞,而在传统领域却繁荣发达。传统宗族势力强化,绅权扩张、封建社会控制加强,传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出现了畸形的繁荣。甲午惨败,湖南人遽然觉醒,全方位引进西方文明,积极参与变革,社会近代化剧速发展,衣食住行、节庆娱乐、信仰思潮、赡养教化、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近代化可谓是突变。民国时期,湖南政权更替频繁,军政长官走马似的换,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土匪异常猖獗,灾害频频发生,这些不可避免地阻碍着社会的近代化。但同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新生活运动等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湖南社会近代化进程。民国时期,湖南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传统宗族势力解体;阶级与阶层流动较大,传统社会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演变为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其他阶层;媒妁之言与妻妾并存向婚姻自由与一夫一妻制演变;衣食住行方面的近代化突出,新旧礼俗、娱乐信仰等并存;近代教化赡养模式渐成主流,近代社会控制手段加强,近代教育体制成形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所以民国时期湖南社会新旧并存,社会近代化徘徊式发展。
区域社会史是了解一个地区、一个省的区情、省情的窗口。因此,加强中国社会史特别是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不但极具现实意义,而且迫在眉睫,《湖南社会史》即为顺时之作。其为湖南社会史的深入研究所奠定的深厚基础是不言而喻的。湖南作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中显露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但不可回避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湖南同样面临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而通过对历史上湖南的区情省情进行全面深入准确的观照,积极汲取其昨天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为今天湖南乘势崛起的相关政策方针的制订奠定科学理性的基石。《湖南社会史》为促进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史料参详与建议,正体现出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转化功能上的现实借鉴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