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读过《光荣与梦想》之后,我听鲍勃·迪伦的歌。这是“Blowing In The Wind”中的第一句。
当时就想,对一个女人而言,何尝不是这样。要行过多少山水,经历多少人与事,才能成其为女人?
时间的流沙,依次而下。《与点》这本集子,是一段和那些事、那些人、那些书、那些路……彼此互证的光阴。
一个人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我身边的朋友帮助我注重精神素质的真正提升,提醒我有所关注,有所忧思,有所坚持,有所不取;给我带来心智光辉和灵魂激荡,带来品境的高阔、襟怀的辽远、性灵的明媚,让我相信这世间至珍贵的,是真性情和真情意。
真正有力量的书会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再造,使我们对周遭世界产生更直接的感觉。因为那些书不是一行行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让我得以打开一扇扇窗,见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阅读过程也是不断自省的过程,“知书籍之多而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而自喜”。
社会的样貌在于我们选择的视角。长途跋涉,在行走中逐步体知自己的局限,从而一点点开阔,也在行走中逐步返璞归真,寻回那种浑不吝的自在。角度渐多,偏见渐少。
南宋古琴演奏家郭楚望有言:“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需要某种热闹。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但随着年岁增长,生命愈发精神化,开始懂得,知晓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维度,比任何外在的东西更具有价值。
我们的本质属于时间。选择如何填充时间,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生命。
翻看过去的文字,有青涩、矫情。但更多时候,还是为自己有勇气记录下一步步走来的脚印感到欣慰,更为自己一路行来,选择与这些人、这些事物共同度过而喜乐。
得于心,形于言,粲然在纸而成章。文字没有办法抵抗时间,却可以留驻时间。沉淀下岁月中的美好和阅人知事过程中的思索。
如果没有留下文字,所发生过的一切终将静默如谜。
有人问,一个女子读这么多书,经历这么多,最终还不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为人妇,厅堂厨房。何苦折腾?
是的,真实的生活并没有许多轻盈,更包括妥协、忘却、滞重,以及局促的肉身限制。
但读这么多书,经历这么多人和事,让我们得以修炼性情,锻造自身的强大和灵性,以及骨子里的纯粹气质,明白什么是个体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在杂质中懂得沉淀,在杂念中懂得取舍,从而更谦卑,更懂得珍惜美好之物。不管外在世界如何沸扬,能够拥有自己活泼而安静的内心,努力保持生命随时的丰盈与善意。
我们不免要接纳生活的凡俗琐碎。但同样的平凡日子,可以有不一样的丰富和诗意。即便是面对差强人意的现实,依然能够领略有缺陷的美。
岁月侵蚀,依然可以执着顽固,可以拥有“醉花宜昼,醉雪宜夜”的心境,拥有“晴耕雨读”的美感。
这是一种相信,是基于对人世的深情。
今日相乐,皆当欢喜。
(《与点:我的时光之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最新评论